记者 柯静
通讯员 阮芝芳 沈笑驰
进入盛夏,伴随高温一起杀到的,还有一些传染性较强的夏季高发病,比如疱疹性咽峡炎。最近一段时间,浙中医大二院的儿科门诊中,接连来了很多发烧、喉咙里长疱疹的小患者,经医生一查,都是疱疹性咽峡炎。
小宝得病,家中孩子接连“遭殃”
“门诊中,我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大宝、小宝一起来看病。有些是一个娃先得了,过几天另一个也发作了,于是接龙来看病。”浙中医大二院儿科段玲玲医生说。
7月初,5岁的小诺出现发烧,体温高达38.8℃,吃饭没有胃口,妈妈何女士以为是普通感冒发热,没太在意,就先给他吃了一些退烧药。直到两天后,小诺喊喉咙疼,何女士观察后发现,孩子嘴巴里长了几个疱疹,便带着小诺来到浙中医大二院。
检查后,小诺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何女士开药后回了家。两天后,何女士又来了,这次不仅是为了给小诺复查,而且带上了她另外两个孩子,都相继高烧、喉咙痛。经检查诊断,这两个孩子也都是疱疹性咽峡炎。
夏季高发,传染性较强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5岁以下的小朋友。”段医生介绍,这种病来势汹汹,早期表现是发烧,体温迅速升高,一般发烧期可持续2-4天。同时伴有咽部充血,在咽喉的黏膜上会出现许多2-4毫米大小的灰白色疱疹。
“一两天后,疱疹可破溃形成小溃疡,到那时,宝宝会痛得更加厉害。因为疱疹和咽喉疼痛,婴幼儿常不太敢吞咽,于是便出现拒食,甚至连水也不愿喝,成天哭闹不止,异常烦躁。”
段医生表示,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粪-口、手-口接触,呼吸道飞沫等方式传播,特别是发病第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后,患儿的粪便、唾液、疱疹液、咽部分泌物等都会含有病毒。
及时就诊,退烧是头等大事
“目前,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特效疗法。但它又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对症处理后,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痊愈了,只有极少数的患儿可能会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甚至威胁生命。”段医生介绍。
段医生说:“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往往高热不退,因此退热是头等大事,家长可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一些儿童退烧药,辅助物理降温。不建议用酒精擦拭,也不建议用太热的水洗澡。”
其次,因为患儿咽喉中有溃疡或疱疹,进食比较困难,这时候可以尽量给他吃半流质的食物,比如粥、鸡蛋羹,避免吃太冰、太热、太咸、太酸、太甜、太苦、太辣,以及油炸等加工零食。段玲玲医生还建议家长要少量、多次频繁喂水,避免孩子因进食困难而导致脱水。
同时,餐具及时消毒,经常让宝宝漱口,可以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而且,患儿应尽量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需要隔离两周时间。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编辑 杨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