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柯静 通讯员 叶斌 王屹峰/文
通讯员 方临明/摄
年轻妈妈肺癌根治术后一年复发
规范化诊疗带瘤生存五年
小凡(化名)是一个年轻妈妈。如果不是手中的特种病历本,没有人会把她当作病人。今年的复诊,她带着5岁女儿走进诊室,女儿乖巧懂事,爱粘着妈妈。小凡是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治医生宋正波的病人,她已带瘤生存5年,目前所有指标都在可控范围内。
说起这个病人,宋正波很是感概,小凡的就医就诊历程,是这些年国内肺癌患者治疗的一个缩影。
6年前,小凡在体检中发现肺部有一个结节影,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建议小凡转到省城医院就诊。“当时,小凡在我们医院做了手术,肺癌早期,术中进行了淋巴结清扫,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注意随访即可。”宋正波说。
然而,一年后,当医生再见到小凡,小凡已是奄奄一息,突发胸闷气急,一做检查,胸腔严重积液,肺癌已至晚期。这时,医生们才知道,原来小凡肺癌根治术后,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因为爱女心切,她不愿意做任何检查。“长达一年的随访记录都是空白,或许是因为怀孕身体激素的影响,导致小凡病情发展迅速。”宋正波说。因为肺部病灶已经很大,小凡无法进行手术。“小凡的ALK基因发生突变,有对应靶向药物可以服用,控制病情。“宋正波所在的胸部肿瘤内科给小凡制定了靶向药的治疗方案,小凡在家服药,规定时间随访,如今5年过去了,小凡的女儿从尚在襁褓到口齿伶俐,小凡悉心陪伴在旁。
在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像小凡这样的患者很多,据胸部肿瘤内科的数据统计,十年中,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期比已发生变化,此前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晚期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4.9%,如今靶向药用于治疗晚期肺癌后,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达到18%,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经过规范化的肿瘤治疗,带瘤生存,生活质量也很高。
肺癌10万例数据积累
助力精准治疗开展
据浙江省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浙江的肺癌发病率为71.83/10万,其中男性肺癌发病率为94.78/10万,每10万人口中,就有近72个人患肺癌,其中男性肺癌发病占所有癌症发病的24.59%,浙江省肺癌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6%。
因此,浙江省内肺癌诊治规范化,各级医院诊治同质化成为浙江省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9月,作为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的区域型重大疾病诊疗协作中心,浙江省肺癌诊治技术研究中心(简称:肺癌诊治中心)逐步建立起来。该中心由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牵头,浙大一院、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多家核心单位组成。
“目前,我们中心的十万例病例数据收集已接近尾声,这个体量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体量相仿。对录入病例,我们将进行血液、尿液、生化全套等数据处理,这对于以后精准化治疗的临床分析很有裨益。”省肺癌诊治中心主任、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陈明表示。
陈明以肺癌晚期发生脑转移为例,“在大数据库中,肺癌发生脑转移的病例可以被有效提取,个人病史、合并症、症状体征等自变量数据,都可得到量化分析,我们专家学者也可在这样的大样本数据上,探索更适合这类病人的有效治疗途经。”
与此同时,国内肺癌治疗的手段也日趋多样化,从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到化疗,再到靶向药物,基因免疫疗法,如何将这些与国际接轨的治疗方案“导”入基层,除了双下沉、医联体等多维度对接外,肺癌诊治中心还采用了远程会诊模式。仅2018年19月到2019年6月,平台上完成了肺癌远程会诊491例,参与会诊专家199位,满意率100%,基层肺癌患者通过远程会诊与双向转诊并轨,得到有效便捷的治疗。肺癌诊治中心还计划建立社区肿瘤患者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让医院、社区、家庭联动起来,从初筛、转诊、CT筛查、诊疗、随访和康复环节,形成闭环式健康管理。
防治并行
早期筛查意义重大
对于肺癌防控,陈明深有感触:“从正常细胞发展到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大多会经历癌前病变阶段,如果能在该阶段‘做文章’,就能有效地阻止侵袭性癌症的发生。比如戒烟,比如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都是积极有效的应对办法。特别是低剂量螺旋CT筛查。由于X线胸片用于检查早期肺癌漏诊率较高,而低剂量螺旋CT清晰度高,射线剂量相对较小,可以发现位于解剖学死角或胸片检查中因组织结构重叠等原因造成的病灶遗漏,对早期肺癌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在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牵头的温岭市万人肺癌筛查项目中,初始的筛查目标人群定为“50岁—75岁”人群组。项目统计的结果让人惊讶,在这一人群组中,温岭市户籍总人口约25万,肺癌发病率240/10万。陈明告诉记者:“这一人群设定,符合中国肺癌发病谱的特征,除了吸烟患者之外,比如女性为对象的被动吸烟者、不吸烟者,则更需要引起警惕,做好早筛,减少了漏诊可能。”
编辑 杨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