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科技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浙工大的这场成果展亮出了答案

杭州新闻 2019-11-09 18:32:00 4.5w阅

通讯员 陈婧 邵佳雯 记者 方秀芬

红花不待物,从叶与随风,118日正是立冬,在过去,这是一个庆祝秋收冬藏的重要日子,而浙江工业大学也选择在这样的日子里举行“和界”——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公共艺术与科技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成果展。

本次展览收集了30名学员分组围绕着“和界”这一主题创作的公共艺术与数字媒体作品。学员围绕着“和界”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和”是,是创作的目的;“界”是创作的方法,通过跨越艺术门类的界限来追求艺术作品的和谐,即本次展览主题“和界”的含义。这些作品,有的是3d全息投影仪与LED灯的结合,有的是雕塑作品与磁悬浮技术的结合,也有用金属和反光线绳制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互动功能,在展厅里与这些装置互动,你似乎能够想象到,当它们被放在公共空间中时,会和周围的行人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

据介绍,该人才培养课题于今年1月正式立项,从531日课题组开班以来,邀请国内外20余位教授为学员进行教学授课、带领学员实践考察,历时近6个月,最终以成果展的形式对8组学员创作的公共艺术与数字媒体作品进行展示。

现场,学员们不仅展示了科技手段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更体现了创作构思时深邃的观念。例如在作品《山外山》、《过滤》和《暗夜之光》中,学员不仅用光来完成作品,还借此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时空的对话方式;学员在创作作品《以螺旋桨的角度旅行》时,将小小的螺旋桨化身为“眼睛”,试图还原一个开放的视角,借助灯光和多媒体影像构成的装置,对“飞行”进行陌生化的重构和描绘,由此展开对现象的多维度思考;在作品《地球来信》中,学员以各自所生活的城市里的声音为灵感,将声音作为记忆的载体被发送到外太空,制造一种人类从日常生活中解离出来自省的视角,以外太空生物收到我们的信号为环境背景而展开的一幅图景;作品《三生万物》是一个借助磁悬浮技术创作的装置,表达了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的物质环境在某种力量的协调下,不断碰撞、传递、交织、发展的状态;学员在创作作品《视线》时,通过编制的方式和一线成像算法,展现出对相对视角与绝对视线的思考;作品《一池春水》是学员根据真实生活感受所创,通过不同介质所带来的相同视觉、触觉、听觉感受,表现两个场景剧场式的沉浸融合感。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课题组负责人张新宇教授则告诉记者,此次项目与其他展览类的项目不同,“因为这是一个人才培养类项目,还是以教学过程的学习、探索、研究、创新的角度为主。” 课题组自公布招生方案以来,收到来全国各地150份报名,最终经过综合评定,筛选出30名学员参与培养项目,在成果展的简介中可以看到,这些学员中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在读博士,也有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群体,不少是该领域的佼佼者。由于学员本身艺术素养较高,再加上前期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的授课,因此在创作初始,学员艺术创作的“眼界”就有了新的拔高,“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眼界很重要,专家授课提升了这些人才的艺术修养,这也是作品质量的保证。”

国家艺术基金是一项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在张新宇看来,这个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课题,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意在打破“一味地传承”,将公共艺术与新技术结合,做更多的“转化”,“现在大家经常谈传承和转化,谈的更多的是传承,但艺术表达方式不能再用单一的传统表达方式。要思考当代艺术向我们的后代呈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式,这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传承而没有转化,那样就是复古,所以需要以新的形式,也就是转化。”拿成果展上的作品来说,数字媒体、磁悬浮、风动等技术就是蕴含在其中的新形式,以作品《三生万物》为例,在现场可以看到,形状如水滴的雕塑作品由于磁力作用,悬浮在石臼形状的底座上,宛如自然界中被定格的瞬间,视觉体验极为震撼。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认为,公共艺术正处在新艺术革命的风口浪尖上,浙江工业大学选择这一课题也体现了从学校至学院、团队的艺术品质和学术理想,“课题组的成员具有纯粹的志愿和质量,同时,他们来自不同省份,却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出如同朝夕相处般创作出来的作品,创作背后的合作方式是值得欣赏的,而作品中科技的应用,则尽可能的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出了科学技术的能力。”


编辑 杨俏颖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