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厉玮 通讯员 周佳丽
循着悠悠古香,穿过时光长廊,悄声步入一个浸染音乐的殿堂。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像打开了一扇穿越之门,千年前的乐声在这里回荡,清幽悠长的韵律唤醒了无数幻想的梦。
9月15日上午,全省首家音乐博物馆在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揭开神秘的面纱。学院党委书记褚子育、副院长张鸿雁为音乐博物馆揭牌,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建国,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教授,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研究员分别致辞。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谋划、反复论证、多番方案优化和紧张施工布展,这个集收藏、陈列、展示、教学、研究、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音乐文化主题展厅目前已对市民开放。音乐和文物,都是艺术的不同表达,都是人类记忆和感情的传递媒介。这些传承着千年文脉的中外乐器,记录着全世界“最优美、最震撼、最难忘”的声音。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内,千余种乐器静候广大音乐爱好者前来欣赏。
乐器是“看得见的音乐”,是“最隽永的汗青”
浙音音乐博物馆通过系列乐器展览,全方面展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成果。整个展馆设有历史回声、乐海明珠、吴歈越吟、八面来风四个基本展区,和宫廷雅乐拓展区、敦煌乐舞艺术专题馆,以乐器实物为基础,运用实景、图文、多媒体视听等多种表现手段,力求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介渠道传递更为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
从陶埙、陶鼓、骨哨、骨笛等远古部落的原始乐器,到编钟、编磬等体制严整的礼乐重器,参观者在百余方的“历史回声”展区中能找回古代音乐的千年历史。“la dol mi sol”清脆悦耳的编钟声响起,缓缓地流淌出一种的韵味。“这件陈列品晋侯苏编钟全套共16枚,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是一套改写中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它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因此得名。”孟凡玉馆长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在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形成了数不胜数的音乐艺术品种。新疆木卡姆、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河北笙管、辽宁鼓吹等民族音乐,就像浩瀚的音乐海洋中一颗颗明亮的珍珠,散发出绚丽的艺术光芒。在“乐海明珠”展区,陈列着许多当代仍然存活的中国传统音乐乐器,配合着多媒体设备,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跨界新技术所散发出的独有气息。
17件“镇馆之宝”,你能认出多少?
对任何一家博物馆来说,都不能缺少“镇馆之宝”。浙音音乐博物馆的“骨灰级”宝贝是由浙江博物馆提供的河姆渡骨哨、唐代越窑青瓷鸟形埙、北宋八音盅、清代十六弦筝、清代龙纹竹萧等17件代表浙江历史音乐特色的乐器,正在“吴歈越吟”展区隆重展出。从七千年的骨哨到清代的竹萧,独属于浙江地方的音乐文化在这里缓缓荡漾,伴着吴侬软语的越剧风韵,参观者感受着浙江音乐的独特风情,一股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除此之外,该展区还展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舟山锣鼓,以及唢呐、笛子、十面锣、排鼓、二胡、阮等乐器,让参观者对于浙江本土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共鸣。
“勤打听、广搜罗”,靠着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浙音音乐博物馆还从世界各地收罗了不少奇珍异宝。在“八面来风”展区,苏丹木琴、葫芦木琴、弯琴、安格龙等异域乐器让参观者眼前一亮。“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艺术真是五彩斑斓,很多乐器在演奏手法、表现形式、音色音准等方面都与中国乐器不同,像印尼的佳美兰乐器,就很有特色。作为金属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它是印尼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孟凡玉馆长一边解释,一边为大家演奏起来。
当然,博物馆如果仅仅是单纯的乐器陈列,无法体现出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价值。据悉,浙音音乐博物馆中还成立了“音乐史与民族音乐教学实训中心”。今后,学生可以在馆内开展教学活动,全方面学习了解各国音乐文化,与教师共同进行相关领域的音乐研究。
同时,浙音音乐博物馆还将面向社会,积极推动音乐普及教育工作,从而将这里真正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音乐文化主题展厅。参观者落脚于此,能够静静回顾千年万载的音乐历程,聆听亘古通今的“世界好声音”。
编辑 孙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