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夏天,浙大城市学院(以下简称“浙大城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冬冬带着她的团队,一趟趟往返于杭州和绍兴,走村串乡。她策划并导演的纪录片《陆游的乡村世界》正紧锣密鼓地拍摄中。山野的松风鸟鸣,山涧的潺潺溪流,恬静祥和的乡村生活……他们用镜头把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尽收眼底。
近年来,杭州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和全球人才“蓄水池”。2022年,李冬冬作为国家级人才,被浙大城院引进,成了高校教师。她说,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揽聚天下英才的城市基因,让她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期待,“我也想用我的能量,让更多学生学会讲述中国故事、浙江故事、杭州故事。”李老师觉得,这是个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的好故事。
一场“千里邀约”
杭州高校让她的“梦想”延续
来浙大城院前,李冬冬曾是位深耕纪录片创作的资深导演。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曾获得过“星光奖”等数十项国家级奖项。2022年春,一个偶发的念头在李冬冬的脑海中盘桓: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为纪录片创作培养后备人才。消息一出,不少高校都加入了“抢人大战”。浙大城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靳海燕回忆,得知消息的当晚,他们一行就飞赴李冬冬所在的城市。
“李老师,我们希望你来,做你喜欢且擅长的事,这就是我们对你的全部要求。”浙大城院人事处处长刘翔说,学校的真诚打动了李冬冬。就这样,李老师成了新杭州人,浙大城院很快投入近千万元,支持她成立了“中国长三角纪录片创作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学院院长沈爱国担纲中心名誉主任,靳海燕任副主任,专门负责行政事务,就是为了让李老师腾出手来,专心做专业的事。
她带着青年学者,在三年内接连斩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很快,李老师的理想也因为杭州延续。
看过浙大城院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包伟民的著作《陆游的乡村世界》后,李老师被书中描绘的浙东山阴、会稽地区的乡村社会所吸引,在东北拍过不少乡村题材片子的她,再一次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就必须带着他们拍,让他们真正明白纪录片是怎么拍出来的,这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浙江故事的第一步。”李老师说。这部由“杭州高校产”的纪录片,展现着浙江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蕴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参与其中的学生们打开了眼界,他们开始用镜头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浮沉,记录非遗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坚守与演变,为重大公共事件留存多元视角的时代记忆……
李老师说,这三年让她深刻地感受到杭州的教育魅力,不仅体现于优异的学术成就,更在于它将千年文脉融入现代教育的创新体系,构建了开放包容,面向未来的眼界与格局,“这是一座能与人才共舞的城市”。
她的课堂“不设限”
业界大咖是常客 山野乡村是教室
从业界初入学界,李老师有些惴惴不安。如何把经验转化为知识,让学生们听课受益?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甚至怎样和学生交流沟通,都让她有些犯难。
但不少学生觉得,李老师虽然上课严厉,对迟到几乎“零容忍”,但同学们都挺服她,觉得她的课既“高大上”,又很接地气,案例丰富,讲述生动。2021级学生崔佳珂回忆:“李老师经常把曾经合作的录音师、摄影师等业界人士请进课堂,全方位、全流程讲述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与技巧。”李老师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权威学术机构的大咖,带着年轻人和他们直接对话。有学生一毕业,就接手了拍摄良渚文化宣传片的工作,他打电话告诉李老师:“您上课时的一句话,‘用小切口,展现宏大的主题。’让我立刻就有了思路。”每年毕业论文选指导老师,李老师也总是学院里最抢手的那个。
李老师的课堂,不只教拍摄技巧,还会和学生探讨如何透过喧嚣的信息找到事件的本质,鼓励学生关注具有公共价值的社会议题,用影像记录杭州、浙江的社会发展进程,让纪录片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温暖力量。
“我理解的教育家精神,就是不仅仅教给学生技艺,还能锤炼他们探求真相的意识,培养出一批能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杭州故事的青年人才。”李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