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歆莹
记者 方秀芬
第十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年会近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14所外语类院校科研主管领导和科研管理工作者、部分师范类院校科研处负责人、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外语学院院长以及部分特邀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台湾义守大学语文学院院长尚惠芳教授从行动研究的角度作了题为《AI时代,孩子到底该学什么才不会被机器抢掉工作》的主旨发言。
面对人工智能,外语教育该如何革新?她认为,AI时代最智慧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她说,老师应该不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在其他同学走出教室外,没有面对面的情况下引导他们一直思考。她参与开发的一套在线系统证明,学生以兴趣为引导,加之电脑辅助,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在阅读成效上取得显著进步。
她认为,任何学习,除了人跟人之间的合作学习之外,人机之间的协作也是未来沟通的一个必要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潘文国教授认为,写好新时代外语院校“奋进之笔”,应从外语学科外延的宽度、长度、厚度三个维度着手。外语学科外延的宽度主要是外语语种问题。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外语的外延变宽,语种的多样性是必然趋势。关于外语学科外延的长度,针对英语学习低龄化现象,他认为,英语学习不要太早,可以晚一点,小学四年级或更晚开始学习比较合适。至于外语学科外延的厚度,他认为外语学科人才要注重听说读写译。他强调,学好外语的真正底气在于中文和中国文化,而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环宙在闭幕式致辞时表示,目前外语人才培养、外语学科建设和外语院校发展都需要聚焦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学科布局,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影响力,这既是国家的急需,也是外语类院校和外语学科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更是外语院校和外语类学科的使命担当。回首过去40年,外语院校肩负共同使命,始终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外语院校的独特优势,团结协作,不断探索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思路。
健全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构建符合外语院校发展的科研和学术评价体系,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计金标教授表示,外语院校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他表示,对学校而言,科研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出思想,出智库产品。对于科研管理,一要抓人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二要抓制度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三要简化科研费用报销手续;四要做好服务衔接工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为中国的国际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王文斌教授认为,新时代要有新方略、新方案,而且要为世界整个外语教育贡献中国的智慧。他说,每个高校的外语学科建设都应该有所侧重。
他认为,当下我们一方面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聚焦于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和转型的重大实践,还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在新时代,外语教育研究要有大情怀意识,要打组合拳。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外语教育现实,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协调推进,服务国家和首都的大战略。
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秘书长陶家俊教授认为,外语院校应顺应时代变化,吸收综合性大学的特长和优势,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要处理好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与智库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外国语大学主要的学科还停留在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这个层面上,要在知识转化层面上下功夫;要甄别、比较、研究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中国现代学科话语体系两套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科研育人指向不一,研究培养人才只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必须正确评价科研表象,如学科评估。
编辑 杨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