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批量获奖,发表高水平论文,这个大学工作坊太神奇了

杭州新闻 2019-04-18 15:34:00 1.1w阅

通讯员 韩宇昂 赵蕾

记者 方秀芬

在浙江财经大学有一间名为BIM工作坊的办公室,从成立至今,工作坊“开挂”般地获奖各类国家级和省级BIM竞赛50多人次,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人次。三年不到,工坊已经获得包括第四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团体二等奖、浙江省第二届高校BIM应用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能大赛全能一等奖等十余项荣誉。


从无到有,搭建学习前沿知识的平台

BIM的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工程领域的新工具,BIM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在电脑上建成虚拟的高楼大厦。通俗地说,BIM就是模拟造房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扮演了开发商的形象,考虑楼盘造价;又成了包工头,对施工仔细考量;同时还是设计师,规划着建筑的构成。将一幢幢活生生的大楼用数据的形式在电脑中呈现,考虑的层面之多、计算量之大,听起来就让人难以想象。

“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知道BIM技术是怎么一回事,也没有相应的课程学习。而BIM工作坊是一个创新的形式,为成员们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让更多同学能够了解BIM。”谈及创立的初衷,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彭毅老师这样说道,“从无到有,BIM工作坊的建立并不容易。看着工作坊从开始的几个人扩大到了现在的五六个团队,学生积极学习并逐渐掌握了这门技术,我感到很欣慰。”


以赛促学,从理论走向实战应用


BIM工作坊中有这样一句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工作坊在创立的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刚开始许多同学对BIM技术知之甚少,不会任何一个软件。不同于一门传统的课程,BIM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和地点。为此工作坊采用类似“师徒制”的学习模式,由总负责人与组长商量制定年度基础学习计划,再由组长把控组员的私人学习安排。浙财大15工程管理专业的李喆同学说:“在工作坊的学习自由,但不散漫;快乐,却又严谨。小组的形式加强了成员间的实质性关联,也调动了大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夯实同学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工坊参加了许多省级及国家级的竞赛。浙财大14届工程管理专业的邹昊萌同学说:“竞赛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什么经验。因为BIM涉及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许多资料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去从头学习。参加了这么多的比赛,我做了7本的笔记,一只手都捧不下,电脑桌面也大部分都是和BIM相关的软件。当然,相应的,我也获得了一张桌子都铺不满的奖状。在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下,我收获的是时间管理的技巧与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大楼之大,源于大师之大与大学之大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彭毅、王鸿迪、黄莉三位指导老师正是BIM工作坊的那一木一石,默默奉献于学生。其中彭毅老师作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工作坊的开创者,曾发表SCI/SSCI论文30篇,主持国家及省级项目3项。为了让更多学生有学习BIM知识的机会,他创立了BIM工作坊,甚至用个人的工资资助学生们的研究学习。大楼之大,源于彭毅老师这样“师者”与“学者”的奉献精神和为学生着想的心。他说:“我想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能性,让他们有机会在大学生活中接触更多前沿的知识,培养创新型思维,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与方向。”现在,浙江财经大学已经开设了BIM知识的相关课程。

对BIM工坊、对彭老师,许多学生怀着感恩之情。浙财大16届工程管理专业的朱芸樱同学说:“感谢BIM工作坊,培养了我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学会寻找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掌握综合的知识。感谢彭老师,他学的是关于建筑工程的专业,言行也像匠人般值得尊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彭老师言传身教,怀着匠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专业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编辑 邹倩慧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