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出书了、绘画作品开展了!这些大学思政课超乎寻常!

杭州新闻 2019-04-23 15:46:00 10.1w阅

通讯员 李娟 记者 方秀芬

近两年,如果要列一份学生借阅书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肯定是排在第一位。

“这就是最鲜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青年的榜样就在文章里。”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说。

浙江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打造“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思政品牌。前不久,“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教材启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启动。下半年,该校正式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作为必修思政课向2019级的新生推出。

说到思政课,不得不提该校一贯秉承的模式“理论+实践”,在浙江外国语学院,老师每学期都会安排两三次社会实践环节,以此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思政课写的调研报告居然出书了

 “遇见您之前都不怎么喜欢历史,太枯燥乏味,现在,却越来越感兴趣,尹老师,您有很大的功劳。”不少学生留言点赞。

学生口中的尹老师,正是尹铁,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老师。

课堂里,平日里枯燥晦涩的文字也变得鲜活起来。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出身的尹老师,旁征博引,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一张张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让同学们在欢笑声中把书本理论知识内化于心。

“思修课不仅是历史,还是思想和政治的有机结合体,尹老师不拘泥于课本的理论框架,不断扩展内容,让我们学会了以史为鉴,更让我们知道了大国兴盛的来之不易。”该校翻译专业口译班大一学生胡靖妍感慨地说。

而留给该校中文专业大一学生姜婧最深印象的是,那次讲解太平天国,原本高中时学过这段历史,所以兴趣索然,但,尹老师却另辟蹊径,从杭州文澜阁的藏书说起,“四库全书非常珍贵,但是太平天国时对这些文学宝藏进行破坏,导致四库全书部分缺失,后来被人收集抄写,在我们杭州的文澜阁就藏有一套……”

在讲到“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时,尹老师也是别出心裁。尹老师跟学生提及青年习近平带书下乡的故事,“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书是最佳的精神食粮。青年习近平爱学习、能吃苦、肯实干的优秀品质当代青年应该汲取传承,用思想的锋芒点燃生命的星光。”

为了引起年轻学子的学习兴趣,尹老师经常推出课程实践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包括浙江红色资源调查,浙江新农村建设,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改革开放浙商企业的发展等,学生需要写成调研报告,并将优秀的学生报告结集出版,目前已经公开出版了2本学生论文集。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尹教授的眼睛弯成了月牙,他微笑着说,闲暇时间里,他喜欢去博物馆参观鉴赏文物。

“博物馆应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在这里与脚下的这片土地进行深刻对话、灵魂交流,为生命的跳跃厚积薄发。”尹老师时常组织学生去浙江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开拓第三课堂

创作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浙江外国语学院,除了思政课,在专业课中也渗透了思政教育。陈海平,作为一名艺术类课程教师,非常注重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贯通,尤其第三课堂的开拓。

这几天,陈海平忙得像陀螺,几乎停不下来。因为4月28日,他们将在校园里举行一次原创作品汇报展览。这些作品正是一次实景体验与艺术创作的成果。

去年暑假,陈海平带领15名学生到梁家河进行创作实践。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学生们通过绘画的形式去体验了梁家河村的形形色色。

“我们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创作素材,按照总书记在梁家河克服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进行创作分类。”陈海平说,对总书记住过的土窑洞、生产劳动所使用的工具、深夜读书时所写的作品、当时的旧报纸和老式收音机等作了详细的记录和描写。

除了必要的记录以外,陈海平团队还把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的场景创作成了四张长卷,并且还根据实地观察,绘制出了习总书记生活过的九张不同的生活场景。这包括当时他创办的供销社、缝纫社等,“每一张都是岁月的痕迹,充满了过去奋斗的记忆,青春的激情。”

 “陈老师是我专业课的导师,不过他给我的最大的影响并不是绘画的技法,而是思想。”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专业大二学生方颖说,在绘画作品中,她学着陈老师说的体会画面的温度,感受其间的丝丝触动。

说到实践创作,陈海平一直在坚持。连续三年他带领“绘眼行记”考察队进行“畲物志”文化调研,让学生在实践与创作中体验传统文化。

“团队收益颇丰,十余张优秀作品发表于《国家地理》杂志。”                     

当畲族朋友小心翼翼地把头上戴的饰品取下来,慎重交给学生们时,大家一下子明白了器物的意义。

“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崇敬之心去记录,然后去展示,紧接着他们会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这就更深层次地记录与传递了这一份民族自豪感。”陈海平说。

说到这,艺术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协同效应”。陈海平认为,适度融入艺术素养和思政教育的观点、故事等内容,这样才可能和思政课相互补充,形成“协同效应”;适当地在课程设置上“融入”思政元素,在实践基础上循序渐进,边总结边提高,这才是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

 

老师心里话:

我从教几十年了,从事思政课教学也有近二十年。曾经的困惑是,思政课太严肃,不是说严肃不好,而是说太严肃就脱离学生,实效性就不好。具体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而言,有关内容中学都学过,照本宣科就重复了,学生就不喜欢,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过去大家都认为思政课必须是严肃的,教育部有统一的大纲,有统一的教材,有明确的要求。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思政课也可以生动活泼,思政课也必须贴近学生,接地气。

——思政老师尹铁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们有所会晤,融会贯通。比如,通过把考察内容主题化,系列化,文本化进行组织,让学生们在得到专业训练的同时,看见许多的隐藏在事与物之中的情绪或是某种深刻意义,意境深远的“不可见”。所谓的“不可见”,就是带领他们去深刻的体悟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悟透文化的魅力,并在自身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专业老师陈海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

这番话,不仅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也让无数在一线教学的思政老师们充满信心。

今起,本报推出“走心的思政课”系列报道,寻找校园中那些有深度、有温度、有精度、有韧度的思政课,带读者一起领略大学思政老师们如何以新思想引领新风尚。

编辑 杨俏颖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