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职院开出省内首个非遗馆!搭建了新平台,传承文化技艺

杭州新闻 2019-04-24 18:41:00 5.7w阅

通讯员 周曦 记者 方秀芬 

今天早晨,杭州天气不冷,天空也无雨丝,“非遗”传承人闻士善却带着一把崭新的油纸伞来开会,伞骨为竹,伞形为圆,白底印着红腊梅,这把油纸伞给人一种雅致天成的美感。
现场有人想要订制这样的油纸伞。对杭州油纸伞,大家也许并不陌生,2006年,它就被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这门技艺的传承始终是绕不过的槛,现如今有了新平台来解决此难题。
4月24日上午,浙乡非遗馆正式开馆,这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继机床博物馆、校史馆、职业素养展示馆之后,该校迎来的第四座校园博物馆,这是非遗展示、交流、体验的平台。


300余件陈列品见证“非遗”技艺

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金波的话说,“非遗馆不仅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更为杭职院增添了新的艺术人文气息。”

场馆占地1000余平方米,共陈列了300余件、总价值超过五百万元的展品,包括唐代的越窑腾龙尊、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的篆刻印屏、全形拓技艺传承人屠燕治的重拓邓孟壶、“龙泉青瓷”传承人龚益华亲手烧制的兽耳双环六方尊、“缙云剪纸”传承人刘夏英耗时两年制作的“九龙图”……

这其中有出自十余位非遗大师、非遗传承人之手的精品之作,也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收藏爱好者的珍藏品,涉及金石篆刻、龙泉青瓷、雕版印刷、剪纸、全形拓、油纸伞、漆艺术、开化根雕、中式旗袍、中国丝绸等10个列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据说,这是目前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高校中鲜有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集互动展示、宣传教育、创新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为了吸引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学校在非遗馆智能化和数字化方面下足了功夫。据杭职院学工部长韩亮介绍,此次采用了现代声光电、VR、3D等手段多方位展示非遗项目,重点体现在让参观者参与互动,深刻体验非遗项目。

高校搭建平台传承文化和技艺


对杭职院的学生来说,非遗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化素养类课程,他们以选修课的形式,跟随非遗大师们学习旗袍制作、金石篆刻、油纸伞制作等项目,在技艺的传承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廖紫瑄,杭职院临江学院药品大二学生,入校后,就报名参加了非遗大师纸伞制作班,而给她上课的老师正是油纸伞非遗传承人、非遗大师闻士善。

廖紫瑄说,当她拿起制作工具时,才发现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艺,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明白原来制作油纸伞这么难,每一环节都需要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需要全神贯注、精益求精。

除了参加非遗大师班的实践学习,廖紫瑄还在微知库平台上学习《纸伞制作》的理论知识,这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学习模式,让她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到了非遗的传奇历史、精湛工艺,更加激发了她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之情。

其实,早在三年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携手西泠印社,联动10所院校,启动建设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传统手工业(非遗)技艺传习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他们首创提出“道”(匠心素养类)、“器”(技艺传习类)和“术”(技艺创新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源的层级及功能,建设“一馆一库一平台一基地”,打造丰富优质的资源体系。目前汇集整理各传统手工业介绍、发展历史、作品案例等资源,开发雅修鉴赏、操作视频、教学课件、微课、动画、习题库、试题库等颗粒化素材资源12000余个,开设《金石篆刻》、《中式旗袍》、《雕版印刷》、《中国丝绸》等35门课。

“通过这样的平台,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师生、社会爱好者乃至国际友人来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技艺、感悟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浙江省非遗项目全形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屠燕治底气十足地表示,非遗技艺传承有了新希望。

“非遗博物馆是传承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杭职院党委书记金波表示,学校将努力把浙乡非遗馆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和传承平台。

而在当天的开馆仪式上,杭职院也与西泠印社、南宋钱币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力度。

 

编辑 邹倩慧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