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林晓莹 吴幻 记者 方秀芬
近日,百年五四融通中外——第二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就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视域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以来我国的翻译、创作和学术发展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我国的语文革新等进行探讨。
来自浙江大学的吴笛教授分析了五四运动时期鲁迅翻译思想的嬗变,他指出鲁迅的直译思想在引进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为中国语言引进了新的表现形式,这不仅丰富了汉语的句法与语汇,更给中国文化输入新的血液。
他以《死魂灵》为例,介绍了直译理论的重要性。首先,书名《死魂灵》便是新字眼的引入。“死魂灵”是对“deadsouls”的直译,虽然有很多学者对这一译名进行指责,认为“魂灵”没有死活之分,但自视正确的《死农奴》《农奴魂》译本出现后,依然难以取代《死魂灵》的深入人心,而且其特定的“空名额”含义,也已经广泛的运用到现代日常生活之中。
南京师范大学林敏洁认为,鲁迅作为五四精神代表,在域外诸国不断被译介研究,化身中外文化交流之桥梁。利用新媒体打造鲁迅精神传播模式,以鲁迅为桥梁深入文化交流,应以推动“文化走出去”为己任,借鉴域外鲁迅传播经验,促进鲁迅作品翻译的勘校及去本土化进程,以进一步弘扬鲁迅及五四精神,深化国内外相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考察鲁迅五四时期的译作语言,并与其后三十年代的语言加以比较,分析其词汇、句式层面的具体表现,特别是虚词的使用和典型句式的仿借。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重点在历史、文学和语言的学科讨论,让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产生新的碰撞。
编辑 邹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