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石宇超 裴新平 记者 方秀芬
“各位同学,你们有谁知道我手上拿的这个是什么东西么?”带队老师项春院长就拿出一个古朴的黑色物件微笑发问?“烛台对么?”“同学很聪明,那你知道这烛台的来历么?”望着大家迷茫的眼神,项春老师继续说道:“大家都知道我是永康人,而这个烛台正是我外婆当年结婚时的嫁妆,别看她现在黑乎乎的,刚打制出来的时候可是银光闪闪,一会大家可以用砂纸轻轻擦拭一下。”
项老师接着介绍,永康的“永康锡艺”非常有名。过去女儿定婚待嫁,父母都要为其准备传统的陪嫁品——锡器“三大件”,即锡烛台、锡酒壶、锡糖罐,有的娘家还会附加一些小件锡器作嫁妆,如锡花瓶、锡果盘、锡茶叶罐等。这已经成了江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锡俗”。
不知不觉间,车子很快驶入永康城区,师生们被城中别具一格的路灯、公交站牌、城市雕塑等五金元素所感染,看着一件件精美的雕塑,大家迫不及待要去探访打造这些精美物件的手工艺人。听说学院师生要来探访、学习,为了使五金文化、工匠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永康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陈鑫泽以及当地对非遗技艺心仪的永康职校的同学们,早早地就在路口等候。师生一行首先来到锡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盛一原老先生工作室,盛先生带着大家来到他创作的工作台,一边讲解最基本的打锡工序,一边向大家分享其为故宫博物院90岁生日制作养生杯的故事。他讲到,“当时受到邀请非常开心,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展示永康锡雕手工艺品,如何使养生杯具有更好的金属质感和独特的视觉效果,做了很多设计,最后终于在解决了银锡不锈钢的焊接问题后,杯子得以完美呈现。传统技艺的精粹在于手工,你们看我刚刚在锡片上敲到的纹路,看似简单,但要想从手工品变成手工艺品,这多出的一个字全在经年累月的认真敲打中,而要让传统工艺不失传,那就是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就像我做的那款杯,每一次敲打,绝不偷功;每一个困难,都积极面对。保护、传承非遗,并不是墨守成规,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要敢于和善于使用新工具,这就是我的初心。同学们,你们也试着打一下,很解压。”
“中国制造成就了众多大国重器,从过去的落后挨打到现在巨龙腾飞,一代代中国制造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工匠日里访工匠,通过盛先生手把手的教学,旨在通过了解历史、学习技艺,促进同学们成长成才,从而报效祖国。”“作为机械专业的师生,我们更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在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光刻机等很多领域,依然存在难以攻破的技术难关,高端人才依然紧缺。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把中国大制造,做成大中国创造。”项春院长语重心长地说。
“把课堂搬进车间、作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模糊不清的文字、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教学,一件好的产品,只有千锤百炼,不断地车、铣、磨,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18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填报了水院机械专业,我想用几年的时间踏踏实实潜心学习,学成回乡助力‘五金之都’建设。坚守工匠精神,让我这颗小小的水分子融进祖国建设的每一片山河。”郑秀文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新进教师刘武则说:“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也很有收获,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将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把育人渗透到每一次车、铣、刨、磨中。”
“从春秋时期手艺巧夺天工的鲁班,到战国修筑天人合一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李冰,再到明代撰写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宋应星,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一代代手工匠人以其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此次探访永康,就是希望我们师生党员从传统工艺的演变过程中感受机械制造和工匠精神的魅力。”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雷春香说道。
编辑 杨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