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毛鸽 陆郡益 记者 方秀芬/文
胡丹妮/摄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扶贫已是世界性话题。12月15日,建有全球唯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的浙江财经大学召开了中国式扶贫政策与实践经验圆桌会议,聚焦“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分享脱贫成功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中国式扶贫政策。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决胜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多名委员,浙江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专家,扶贫一线基层干部和高校的学者,他们总结中国扶贫实践经验,展望2020后中国扶贫新趋势,进一步推进扶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据介绍,浙江早在2015年底就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率先实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浙江经验、浙江做法。
此次会议有个主旨报告颇接地气,内容正是“精准扶贫的浙江经验”。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王奎泉教授对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有着多年的研究,并从2017年开始带着在校师生深入到各地进行调查,其中主要是关于浙江省低收入农户的调查,该调查目前已经做了两年,涉及26个县,每个县样本是选了4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选了10户。所有参与调研的师生都要经过相关培训,不仅要调查受访对象的家庭收入,也要调查家庭支出,从而关注结构性的合理。王奎泉教授
扶贫过程当中会发现一些新动态,目前来看,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的案例增多,不过,在浙江衢州就有一个非常暖心的帮扶政策——“健康扶贫”。一旦进入“健康扶贫”对象名单,万一生病去医院,不用自己出钱,政府会直接买单,甚至不需要发票报销,不需要垫付,只要说住院了,系统通过保险医疗直接结算。“这么好的政策,应该要家喻户晓,政策的知晓度是后扶贫攻坚时代政府最后一公里。”王奎泉认为,那些没有能力反映自己诉求和需求的低收入农户,让他们知道有病不用扛,治病后政府会出钱,让他们享受政策的红利,享受政府给予他们的阳光般温暖。
这些扶贫政策的透明度,是未来要致力于努力的。王奎泉坦言,他会建议政府在为低收入农户出台好政策时,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有需要的人知晓有这项保障性政策,也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监督中,甚至可以避免扶贫资金无法落实到位的尴尬。比如,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恐慌,被调查者并不愿意告诉真实的信息,因为害怕拿不到扶贫资金,而实际上,这并不影响他们享受政策的福利。
“尊重贫困户的意愿也是重中之重,我们扶贫的意愿是好事,但是不能好心干了坏事。”在实践调查中,王奎泉的心与低收入者走得很近,知道他们的意愿有多么重要。浙江产业扶贫已经走过了第一阶段,接下来应该精准施策和精准扶贫,具体来说,就是农户有哪些要求,究竟需要贷款、种苗、技术、电商还是需要销售渠道呢?也就是说,让低收入用户在过程当中有更多的发言权,使得扶贫的政策带有更高的主动性。
多年来,高校扶贫攻坚中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也提高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会现场,专家们对我省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给予一致好评。2018年,为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研究乡村、热爱乡村,并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乡村,浙江财经大学作为秘书处单位,发起“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该项赛事由浙江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主办,是浙江省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赛事,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真题真做、“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的浙江模式。大赛举办两年来,共有15000余名师生深入乡村,培育出1848个创新项目,打造出近百个优秀落地项目,为践行“两进两回”、破解乡村产业兴旺等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为高校助力乡村脱贫提供了新经验。
编辑 杨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