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创新在基层 |“1+3+7+N”云防控撑起社区防疫网

杭州新闻 2020-02-15 09:47:00 7.4w阅

 通讯员 傅钟磊 蒋诗芸 陈燕 记者 吕烨珏

“说实在的,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为我们站岗,我们非常感激!他们都有家人,为了我们的安全,却为我们站岗保卫平安与安全,真的太感谢了!”近日,江干区凯旋街道金秋花园社区收到了一封社区居民送来的感谢信。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张纸,但满满纸面的文字胜过千言万语,这是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这一份心意被分享在社区工作群中,让身在“前方”和“后方”的大家都备受鼓舞。

把舵:升级管控,把好“入口关”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一线,只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才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金秋花园社区共有住户2620户,12个相对独立的小区、206间沿街店面、24家辖区单位……这一串数据,意味着社区工作人员在这场防控工作中所承担的压力。

社区开放式小区多、门岗多、出租户多,这对人员管控确实是一个隐患”。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社区书记陶小明第一时间采取封闭式管理的办法将原有的12个出入口减少到了7个,既节约了工作力量又降低了失管风险。

“小区物业和居民也是防控工作中的坚实力量。”陶小明介绍,社区推行网格化管控,依托物业、业委会、党员志愿者分片入户走访、电话跟踪,地毯式开展疫情排查登记,全天候了解掌握辖区流动人员情况。一天下来,平均每名社工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而58岁的陶小明总是带头在小区、市场、超市、企业、商户等疫情防控一线奔忙着。

变阵:精准定岗,升级“云防控”

2月6日,一名到过社区服务中心的居民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者。同日,陶小明与其余6名社工作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被送往集中医学观察点,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14天”内,他无法领导社区工作,没有“领头雁”,仅剩的3名社工要如何应对接下来严峻的挑战?他丝毫没有想过自己也有被感染的风险,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寻求破解办法。

进入集中观察点的第一天,当得知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专题研究了对策,并重点配强了社区力量后,陶小明立刻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即“1+3+7+N”的前台+后台指挥防控机制。由他任总指挥,3名在社区的社工组成行动队分片区负责巡查、服务等具体工作,7名观测点内的社工组成联络组,负责转接社区电话、人员排查、沟通联络,N名街道“双联”机关干部、综管的支援力量则补充到各卡口和居家观察点弥补人手不足。

“新的队伍组建起来,关键还要形成统一的工作标准。”陶小明制定的第二项计划就是每天9点云例会制。“指挥部”所有成员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在线视频,在群里共同讨论问题、共商解决对策。每天外地返杭人员新增多少?解除隔离多少?哪个点位工作不规范?即使身在“指挥部”,每一项工作陶小明都亲自协调、亲自调度,每一项数据他都了如指掌。

针对卡口管理人员和巡查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陶小明还制定了第三个计划,就是设计了一套小区门和居家门管理标准化流程,并以导图的形式贴在每一个卡口处,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严格执行。

“我很好,只不过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地方,继续工作,继续战斗,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勇敢的斗士。”隔离中的社工寿竹青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振奋人心的话。这样的“1+3+7+N”的周密指挥防控体系无疑给所有社工减轻心理负担,也让社区居民吃了颗“定心丸”。

联盟:同心共建,撬动“大资源”

随着返杭人员增加、防控不断升级,3名社工每天要对小区定期巡查,为观察户、独居老人送餐、配药,安排居民就医,稳定居民情绪,处理突发事件等等,社区需要多方力量来支持。这个时候,陶小明想到了“金色港湾”的共建伙伴。“金色港湾”是2007年金秋花园社区与浙江省农业厅、林业局、预备役师等24家“凯联盟·同心圆”共建单位建立的区域党建工作机制,通过“组织共建、事务共商、活动共通、党员共管”,推动了区域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效果,和如期预料得一样。陶小明介绍到,自防疫工作启动以来,多个辖区单位积极响应社区党委号召,向社区赠送口罩、消毒器材、护目镜、消毒液等物资。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江干区“周三访谈夜”组团单位区商务局等共建单位积极组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防控工作。在党建引领下,“同心圆”单位资源共享、多方发力、综合协调,用“小”社区来撬动“大”单位,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合作”,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超乎想象的作用。

“这次疫情发展得很快,担心再所难免,但我们采取了很多严格有效的防控举措,居民也都很支持我们,相信拐点很快就会到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陶小明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 吕烨珏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