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马甲故事⑫ 杭州自然教育圈里的“大长老”

杭州新闻 2020-04-16 22:48:00 2.6w阅

◆ ◆ ◆ ◆


“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

优秀志愿者系列




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已经开展了一年,这一年间,许多绿马甲志愿者在他们的学校、社区、西湖景区带领着杭州的亲子家庭们,识花观鸟,走进自然的美好,探索自然的奥秘……这其中,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志愿者们的绿马甲故事!本期带大家认识这群志愿者中的“大长老”




蒋 虹


蒋虹今年62,退休两年了,

著名山野达人。

如果要在杭州的自然教育界选位“大长老”

那么圈里人士,

毫无疑问会推选蒋虹。

熟悉的人叫他“老蒋”,

更多的人敬重地称呼他一声“蒋老师”。


老蒋肚子里的“花鸟鱼虫”实在太多,

和他在野外行走,

老蒋就是那本“自然百科全书”。

圈子里的年轻人最喜欢跟他一起跑,

开拓眼界之外,便是满心佩服。


年畜里的生物课

在小时候,老蒋对自然就产生了兴趣,这份好奇心一直保留到现在。

在大学,老蒋学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但是也有一些辅修类的农业生产科目,涉及动植物的课,讲到细胞分裂、花开花落、猪牛马羊之类的,全班没有比老蒋更认真的了,因为那是真心喜欢。

▲ 后排左一就是蒋虹,摄于杭州华家池

有一回,快过年,学校食堂杀年畜,老师人挺好,请人到食堂打招呼,让杀好的年畜先留着,这帮学生们可以现场学习动物解剖结构。那天,杀好的年畜开膛破肚放在院子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别人看看,转个圈,捂着鼻子就跑了,老蒋不一样,撸起袖子,把手伸进臭哄哄的肚子里,左掏掏右掏掏,还一脸兴奋。

同学问,蒋虹你干吗呢?

老蒋说,我把它肚子摸一遍,心肺胃肝肠在哪里,长得什么样,我全知道了,平时哪有这种机会啊?!

1983年从浙江农业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毕业,一直做农村金融工作,因此农村没少跑,到退休,浙江各县,他到过九成。老蒋笑称自己也曾看着“每天手里进出的钱,少则几十亿,多则几百亿”。

可是对着电脑屏幕上枯燥无趣的数字跳动,资金进进出出,精神高度紧张,错不得一个数字、一位小数点。

“工作之余到野外走走,一株野草,一只蝴蝶,一只青蛙……看到的都是鲜活的生命,就会很放松。”亲近自然,渐渐成了老蒋的习惯。

互联网帮大忙

如果说老蒋以前的兴趣都是零敲碎打,那么真正系统地去了解、学习自然知识,还是在2006年。那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年代,有两样东西的完善,为老蒋装上了“左膀右臂”。

第一个是数码相机。行走自然江湖,没个记录的工具不行。

“以前都是胶片相机,胶卷22元一卷,还不算冲印费,玩不起是一个因素。一个胶卷全部拍完,才能看片子,拍得好不好不知道,拍得不好,调整也没机会,很不方便。”直到2006年,老蒋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完美跨越了这个技术门槛。

这台300万像素的柯达相机在随后三年里陪伴老蒋走过了许多地方,老蒋不拍风光,不拍美女,只拍大自然。他记录了大量的植物、昆虫和其他各种动物,“数码相机就是我认识自然世界的工具”。

有一天,这台柯达相机在书店被人偷了。后来,老蒋的相机又陆续升级,现在的佳能90D已经足够让老蒋完成野外记录了。

还有一个便是万能的互联网。老蒋说,互联网给他提供了一所没有边界的学校。

“路边看到某个不认识的虫子或者植物,以前的办法是去图书馆查资料,可是你又怎么知道查哪本书呢,连图书管理员都不知道。互联网上查就方便极了。”

有了这两大“神器”,老蒋“自学成才”,那可是对自然世界的满腔热爱啊。

2008年,老蒋开了新浪博客,把观察下来的自然物种一个一个放到博客里。12年来,老蒋每天至少更新一篇博客,坚持至今,除了外出在途,从无间断。仅2019年,就更新了481篇博文,也许是圈里最高产的科普人士了。

“一方面作为我的档案库,便于积累、查找,另一方面也可以和爱好者分享。”

左:夜鹭        右:乌鸫


左:红嘴蓝鹊     右:黑短脚鹎【bēi】

其实老蒋早已发现问题,博客读者日渐寥落,网站管理越来越“偷懒”,有些功能也开始停用,这显示,博客正在被抛弃,哪天可能就关停了。十几年积累起来的图文资料,万一说没就没太可惜。搬家!除了把资料备份到电脑之外,老蒋又顺应潮流,开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老蒋博物》,在微信上也玩得风生水起。

  有种行走叫“山野”  

2015年,一次特别的机会,让老蒋萌生了做“自然教育”的想法。

“阿里巴巴委托我们办了一次活动,叫植物达人训练营,给一批喜欢自然植物的人进行专门的培训,当时我是培训老师之一。活动做完,大家都很有收获,对这样的形式也很喜欢。”老蒋说。

这次培训,也为杭州的自然科普培训了一群热心的志愿者。

原来喜欢自然的朋友这么多,原来大家喜欢一起玩的愿望这么强,于是在这年,老蒋和几位好友决定创立一家致力于自然教育的机构。因为总在野外行走,这家机构的名字就叫“浙江山野”

成立了组织,老蒋和伙伴们有更多的机会和热爱大自然的市民在一起了。“西湖群山行”是让大家玩得极开心的项目之一。

“西湖边有许多两三百米高的小山,很适合人们周末步行。我们在登山的过程中,增加了学习功能,比如吴山的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比如八卦田及相关农作物的故事,还有沿途的动物植物、地质人文等,一起参与的市民特别喜欢听,浙江山野专门设计了一个项目叫‘西湖群山博物行’,把更多的市民吸引进来,一起游山玩水。”

老蒋向公众解说稻谷的前世今生

现在,老蒋和浙江山野伙伴们的脚步已经走过了省内的许多山川大地,越来越多的自然爱好者认识了老蒋,这位身材小小却浑身能量的“大长老”。

在野外,老蒋岁数最大,但是跑得比谁都快,爬得比谁都高,看到野生物种,比谁都兴奋,记得在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考察的时候,老蒋在峡谷里看到一株奇特的红花,二话不说,拉着树枝踩着陡坡就爬下去,穿过半人高的杂草堆,给这株“奇花”拍了一堆美照。回到杭州,老蒋专门查了资料,原来真的是一株罕见的奇花,名叫血红肉果兰,中国最珍稀的腐生兰花之一,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真实具象。同行的我们也一起涨了知识。

血红肉果兰

广闻博识,老蒋自己身体力行,但重点不是这朵花是什么,那只鸟叫什么名字。识名是必要的,但不是目的,无论志愿者的培训,户外带队观鸟、登山、夜间观察,还是到社区、学校去讲课,面向公众,尤其是孩子们,自然教育从娃娃抓起,理解天地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培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价值观,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是未来的希望。

在参加野外观鸟活动中,有一位小朋友让老蒋印象很深。她曾一再要求妈妈买个小鸟养着玩,跟着观鸟之后,她说再也不养鸟了,她喜欢鸟儿在蓝天下自由飞翔,把它关在笼子里,小鸟会不开心的。不仅如此,现场目睹蒋老师在遍布鸟粪的鱼塘边爬行几十米避免惊扰鸟儿的全过程,在随后的观鸟行程中,小朋友们学着蒋老师的样子,悄悄接近鸟儿,还多次阻止其他游客的惊扰行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小朋友们正在学习把抽象语言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西湖小鸳鸯期待有个安全的家

三年前,老蒋参加了浙江野鸟会发起的 “西湖小鸳鸯守护队”,常在在西湖边巡逻保护小鸳鸯。按照老蒋的理念,保护身边的物种,是守护美好家园最切实的手段。

鸳鸯是候鸟,每年11月份来到西湖过冬,次年3、4月份飞回北方繁殖。随着杭州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少数鸳鸯选择留在西湖安家生儿育女,近几年,在西湖出生的鸳鸯宝宝逐年增加,2017年有5窝,2018年10窝,2019年有13窝。但是,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生命,却遭到了来自人类的伤害。

雌鸳鸯和小鸳鸯

“因为鸳鸯喜欢沿着湖岸游,所以和人相遇的机会就比较多,总有人不自觉地去伤害它们。我亲眼看到过有人用雨伞去戳它们,有人拿不该喂的东西去喂它们,比如花生、巧克力,小鸳鸯吃了就噎死;还有人故意去惊吓,小鸟与鸟妈妈离散后被天敌捕食,或者被人类捕捉,死亡率很高。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这些事情发生。”

▲ 左图:摄影爱好者敲锅惊吓鸳鸯,只为拍飞版“大片”

▲  右图:游客在抓小鸳鸯

▲ 因受游客故意惊扰而不幸濒死的雌鸳鸯

▲ 疑似被钩子伤害致死的小鸳鸯

回忆起第一次保护成功的故事,老蒋很有感触:2007年有一窝8只小鸳鸯出生,志愿者轮流值班守护,坚持了近两个月,最后有6只小鸳鸯长大,这是第一窝被志愿者守护长大的西湖小鸳鸯。

最近这三年守护下来,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有四五百人在参与保护行动,今年的13窝小鸳鸯102只出生,存活长大的有69只

▲ 蒋老师巡逻守护鸳鸯宝宝,接受杭州电视台现场采访

小鸳鸯只是西湖上的一种野生鸟类,保护小鸳鸯看起来是一个单独的事件,其实却大有用意。

“鸳鸯是一种关键物种,保护鸳鸯就相当于撑起了一张保护伞,这把伞下,更多的物种可以安全自由地生存,这样就保护了本地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唤起更多市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这是我们保护西湖小鸳鸯的最终目的。”


本土物种才是最值得关注保护的

时至今日,老蒋的《博物库》还在源源不断地积累着资料,除了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他也想出一套在地化的博物系列书,引导公众认识身边的自然与美好。如今这个库里已经收集了4800多种植物、360多种鸟类、300多种蝴蝶、近百种蛙类和蛇类,还有数百种昆虫、蜥蜴等其他动物,大多数都是浙江省内的。

▲ 祟安草蜥,浙江省内首个观察记录

▲ 白枕鹤,珍稀大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年前在余杭越冬

▲ 尖吻蝮(五步蛇),摄于杭州市郊

▲ 呱呱鸣叫的中国雨蛙,摄于杭州市郊

关注本地物种保护,是老蒋的心愿和实践,无论是西湖边的鸳鸯,还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一棵树长起来需要几十年,砍掉只要几分钟。当我们的家门口突然没有了这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突然没有了树上欢声歌唱的小鸟,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身边的美好。的确,亚马逊雨林确实很美丽,非洲草原确实很壮观,但是我们天天与之相处的,不还是我们自己的家乡吗?”

志愿者心语


我不太在意发现和记录物种的数量有多少,

我在意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特别是我们身边共同的家园。

杭州的自然条件相当好,

这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守护。

—— 老 蒋

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是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杭州日报科学松果会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由桃源里自然中心培训合格的“绿马甲”志愿者,通过在公园景区、社区和学校提供公益导览和体验活动,开展贴近居民生活的绿色环保行动,以及寓教于乐的多种自然学习项目,向人们传播对大自然的爱和关怀。

如何成为“绿马甲”志愿者?

关注“桃源里自然中心”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下方“绿马甲”按钮加入我们


有你,即春天!


记者 陈栋

编辑 王依丹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