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让12位大学生备受鼓舞!在“守艺”路上,杭职院学子一直在行动

杭州新闻 2022-08-31 18:28:00 15.3w阅
通讯员 柴祝平 陈樟浩 杜翰涛 记者 王泽英

为聚力乡村振兴、弘扬非遗文化,近日,来自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湖州市安吉县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非遗技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继2021年小队成立后,持续开展的第二年非遗红色暑期实践活动。

话初心  立使命

《诗经》中有云:“安且吉兮”,这便是安吉县名的由来。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多次到安吉调研,并在余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这就是小分队此次暑期实践的第一站。

余村曾大力发展“石头”经济,开山采矿,成了安吉县有名的富裕村,然而代价是生态环境遭受的巨大破坏。面对荒凉的山地,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未来,余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关停矿山,决定转变发展观念,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行走在乡野泥土间,实践小分队成员不仅学习了“两山”理论,实地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追溯历史文化血脉,而且也了解了安吉余村发展历史,学习到余村人抓住机遇、勇于担当、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的精神,更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金山银山”。

第二站队员们来到安吉老石坎浙北第一党支部参观旧址。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个大字,馆内一件件泛黄的实物,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篇篇详实的史料,将峥嵘岁月里一幕幕场景呈现在大家眼前。党旗飘扬,在馆长动情的讲解中,此次活动也翻开了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

随后,队员们来到潴口溪村的抗建大院,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抗建大院是孝丰镇首个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占地面积约800平米。院内呈现党建历史、统战人物事件、“红色”遗迹等场景,旨在宣传抗战精神、追思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浓郁的红色气息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在炎炎烈日下,小分队成员行至孝丰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瞻仰凭吊。孝丰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4亩,由大门、纪念碑、烈士墓、将士英烈亭、垂芳亭、红军亭、忠魂亭等建筑物构成。大门有四个门墩,寓意新四军的“四”,纪念碑高12米,正面镌刻着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烈士墓正面镌刻着碑记,安葬着171位革命烈士遗骸,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14岁。

队员陈樟浩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说这次活动开篇的红色之行,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灵魂,回首自己曾经的军旅生活,更能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定将怀揣这份敬意去实现先辈们的理想。

传承非遗技艺  播种红色文化

把非遗技艺带进小学,将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是本次活动的重中之重。

小分队的第三站是赴安吉县第五小学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非遗技艺”乡村振兴之教育系列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更多孩子能够了解非遗,并融合新时代“两山”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辅相成,让文化自信的种子播种于祖国未来花朵的心中,让其绽放得更加绚烂。

为了这次活动顺利开展,团队指导老师和队员们不仅精心准备了PPT,还准备了五彩绘画单和调查问卷,让孩子们在闲暇之余发挥自身特长,了解非遗相关知识。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非遗体验小课堂:油纸伞制作课堂、雕版印刷课堂、金石钤印课堂,每个项目都将理论讲解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在非遗知识传播中,由指导老师柴祝平为小学生们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这次给孩子们带来的几项非遗技艺的介绍,柴老师通过课堂提问环节调动孩子们的思考积极性,让小朋友们想想说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什么地方看见非遗元素”来拉近自己生活和非遗之间的距离,了解传统文化其实存在于平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还给小朋友们欣赏了非遗大师的很多精美作品。

在动手体验操作环节,小朋友们特别认真,非遗大师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们耐心教着小朋友们非遗技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一把把精美的小油纸伞、雕版印刷图案的团扇、一张张红色或亚运图文印笺。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不仅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宝贵和重要性,也明白了非遗技艺人的艰辛和不易。

队长杜翰涛说:“虽然教授千人次的小朋友们学习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比较辛苦,但是想到未来这些孩子可能因为这次的活动,从而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非遗的种子,能够厚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传播发扬推广,代代传承,我觉得太有意义了。”

活动期间,安吉第五小学党委书记还亲自带着摄影摄像设备来拍摄现场活动的视频,起初实践团师生们并不知道这位全程跟拍的老师是谁,事后才得知是学校的党委书记,这让队员们深受感动,在浙江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多少这样的基层好干部在自己岗位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这种精神也无声地滋润着队员们的心田。

近年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方式,通过开设非遗大师班,建设浙乡非遗馆,成立非遗社团,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暑期社会活动等,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互动体验、专题培训、展示展演等,着力营造“热爱非遗、乐享非遗”的浓厚氛围,让师生们全方位了解非遗,在观赏、阅览和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本次社会暑期活动还收到了来自安吉县第五小学的感谢信,队员们很是惊喜和振奋,表示今后每年都要持续开展这样的非遗红色活动,争取打造出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

在折扇技艺中体悟“手艺”和“守艺”

纵观古今,中华文明绵延千年,在历史的流动中传承了各色各样的非遗技艺,为了对安吉本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小分队第四站来到安吉县鄣吴镇。

首先来到的是吴昌硕纪念馆,走进馆内,迎面扑来的是阵阵浓厚的文化气息。从一楼的吴昌硕青铜像到二楼的吴昌硕艺术生平展,六大板块内容以丰富翔实的实物史料,原始逼真的场景设置,全景式展现一代宗师历经磨难、奋发图强、敢为人先,最终登上中国美术史巅峰的传奇人生。

随后,队员们来到吴昌硕故居,对这位晚清艺术大家的生平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了解。虽然队员们来自不同系院不同专业,但是都抱着对非遗的无限热爱和对艺术大师的无比崇敬,让自己多些时间浸润在艺术氛围和书香气息中。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便牵手西泠印社,开启校社合作,共建“西泠学堂”,故而学校与西泠印社有着不解之缘,同学们寻根溯源,来此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的故居研学,可谓是意义非凡。

队员们的最后一站是到达鄣吴镇上吴村的折扇非遗传承人张国斌大师工作室,在此进行了折扇技艺的调研和体验。

从张国斌大师处,队员们了解到制扇工艺在我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扇子作为一种吉祥贡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文人骚客、朝廷贵族的喜爱和珍藏,其中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是文人的一大爱好,而扇面画已独立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门类,或绘以鲜艳的牡丹,或绘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但无论扇面的书画怎样变化,它都能被赋予令人感慨的艺术生命。安吉作为竹子之乡,所以制扇用的扇骨原材料便可就地取材,但也非所有的竹子均可拿来制作,需要精心挑选,假以时日,且成品率也不高,所以手工折扇的价格也很高。

张大师为我们普及了折扇的历史文化知识,还给我们现场演示指导了从劈竹篾到穿扇骨的一系列折扇制作技艺流程,队员们在体验了其中几道工序后感慨,非遗技艺真是老祖宗的宝藏,要学会得下苦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看这些非遗大师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件事,才能有如今的手艺,手艺难,守艺更难,希望我辈能尽己之力,让这些中华文明的精髓可以世代承袭。

责任编辑:杨俏颖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