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只争朝夕!杭州部署“五大工程”建设“三个地”

杭州新闻 2025-01-24 19:50:00

大事不过夜,更不能过年。离除夕仅有4天,杭州又开了一场全市规模的动员部署会,主题略长:“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但这的确是“只争朝夕”的大事。

动员部署会现场

此前在12月4日,杭州市委科技委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就特别强调,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高水平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在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打头阵、当头雁。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盛赞“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而不久前扎堆出现的“科创新贵”,也让世界再次瞩目来自杭州的“神秘东方力量”。

创新是杭州发展最鲜明的气质可以说,这场动员部署会既是感恩奋进、勇立潮头的实际行动,也是着眼未来、实干争先的创新举措。会上部署的许多任务,展现的诸多细节,也是干货满满、耐人寻味。


实施“五大工程”,“三步走”建设“三个地”

会上分发的相关方案和图书

作为动员部署会的“核心任务”,会上印发并解读了《关于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

到2027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基本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杭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包括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所高等职业学校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创建1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达到4.2%左右,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以上,每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等诸多具体指标。

到2030年,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基本建成,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 4.5%左右,创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所,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0万元/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

到2035年,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全面建成,新质生产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而要实现这“三个地”的远景目标,《方案》(征求意见稿)也明确了以“五大工程”为核心的18项主要任务。

一是实施教科人一体攀登工程,做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点是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双一流 196”、高校基础设施提质等工程,大力实施“西湖明珠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有效贯通,切实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体包括支持西湖大学争创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杭师大争创“双一流”高校,支持浙大城市学院“创百强”,完善新型实验室体系,推动国家实验室建成投运,探索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制度,每年新增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以上等。

二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具体包括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创平台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省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小微企业使用等举措。

三是实施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是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推进“五大产业生态圈”提能增效,加快构建杭州特色数实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包括支持工艺美术、丝绸、茶叶、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聚力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推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五大风口潜力产业等,积极抢占产业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城东智造大走廊联动互促等等。

四是实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底座。重点是加快建设大模型、算力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推动数据要素开放流通,打造数实融合应用场景,夯实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基础。具体包括力争培育1个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加快推进数场、数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和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预研建设第三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无人驾驶、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示范项目等。

五是实施一流创新环境建设工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重点是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提升知识产权治理水平,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高质量打造开放、公平、公正的科技发展环境。具体包括深入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谋划“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