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佳 刘嘉慧 张章璐 谢宜耿
记者 方秀芬
他叫董凌峰,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从事护理工作,拥有14年工作经验。他是浙江省第一批志愿武汉的医护人员之一,现于一线中的一线——武汉协和医院奋战。他发回的武汉战地日记,感动鼓舞了众多师生。
她叫何玲英,是浙江省唯一一个省级定点诊治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央视记者曾进入重症病房,记录下了她和同事们的夜班故事。
她叫余赛婷,一名97年出生的小护士。浙大二院出征武汉,于消化内科工作的她主动请缨,护士长吕敏芳含泪为她写下送别诗、壮行诗——《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战场》。
.......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校友。据不完全统计,主动请缨深入武汉一线的学院医学校友就有15名。此外,无论在各个地方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发热门诊、急诊科等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还是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些人们或关注或关注不到的地方,都有医学校友的身影。受疫情影响,我们的大学课堂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而这些校友的动人事迹,被专业课老师融入线上教学,成了“云端”课程思政最好的素材,让学生们对“做个有温度的医者”心向往之。
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更有温暖的内心
包家明是医学院护理系教师,也是许多赴武汉一线参战的校友们的恩师。她一直通过微信和校友们保持联系,时刻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也为他们加油鼓劲。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医学院丁悦敏教授在《生理学(乙)》课程的第一节课中,也以校友们奔赴一线,驰援武汉的事迹为开场白。“能够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有趣、有用、有深度
学生对课程点赞不停
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朱锋老师在线的第一堂课是公选课《常见疾病的防控》,课程大受好评,获得了711个赞,这让朱老师颇有点受宠若惊,“同学们点赞,说明我们之间的交流是顺畅的,同学们认真在听讲、积极互动,而不是仅仅坐在电脑前发呆,这是线上课程良好的开端。”
这堂课的内容包含传染病和慢性病两部分。有关疾病防控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并做出改变,这对自身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上完老师的课我才知道自己之前生活得多不健康!”课后有学生向朱锋反馈,这样直白的觉悟也逗笑了朱锋,觉得孩子们太可爱了。
一提到传染病就会联想到近期的新冠病毒疫情。朱锋也着重为大家介绍了新冠病毒,自然而然地融合进了学长学姐们一线抗击疫情,敬业奉献的事迹与精神。“课程思政非常有必要,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教育绝对不仅仅是知识的给予,还应该有精神的灌溉。”朱锋说,她在探索更加巧妙地将一些思想方法、职业精神等传输给学生,在不经意间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老师课上不是单一枯燥教授我们专业知识,而是以更加有意思的互动让我们更好地接受知识。”有同学表示,有趣、有用、有深度,这样的课程当然忍不住要为其大大点赞。
编辑 杨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