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和香园一楼餐厅内,浙江外国语学院202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张哲正半蹲着身子,仔细清洁着餐厅椅子。半小时后,他揉着略略发酸的手腕,真实地感受到食堂阿姨每日劳作的辛苦,也对劳动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原来打扫公寓楼的拖把这么大这么重!”参与公寓楼保洁的2024级旅游管理专业厉羽湘感慨道。这种沉浸式体验激发了同学们的共情思考,参与物业绿化实践组的2024级音乐专业郑怜恤说:“这是我第一次清扫落叶。我的手除了弹琴,也可以让校园变得美丽起来,这很有意义!”
这是浙江外国语学院后勤服务中心携手教务处、团委联合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现场的场景,也是学校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生动缩影。学校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3月22日启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以来,这学期,1176名大一学生将利用周末时间,分批走进餐饮服务、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等多个后勤工作人员日常服务保障的劳动场景。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钱伟在开课仪式上介绍:“我们构建的不仅是劳动技能训练场,更是劳动价值观念培育场。”这种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化身“垃圾分类师”,在学生公寓区开展环保实践;以“校园美容师”身份参与学校绿化养护;在餐厅、宿舍、教学楼等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他们以劳动者的身份感知维护美丽校园背后的不易。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劳动技能,更深刻理解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劳动教育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贯穿成长始终的必修课。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课,让劳动意识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如今,在校园各个角落,身穿“劳动教育志愿者”蓝马甲的学生身影,正成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青春注脚。
“后勤服务中心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学校‘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单位之一,围绕如何深化落实学生思政‘12345’工作体系,创新打造了‘三维育人工程’,持续推进育人队伍筑基工程、育人品牌矩阵工程、成长护航工程,促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统一。”后勤服务中心主任丰翔龙说。
据悉,后勤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勤工俭学劳动岗、“寓”家工作站、“后勤妈妈工作室”等育人载体,与学校学工部、学生处,团委共同打造“劳动体验日”“国际文化美食节”等育人品牌,还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毕业季、迎新季等,开展端午文化体验活动、“小事暖‘新’ 情满校园”爱心漂流站等活动,让劳动教育突破传统框架,与德育、美育深度融合,构建后勤“全链条育人体系”,推动后勤服务从“保障型”向“育人型”的转型升级,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引路人、热心人“三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