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团走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第一线

杭州日报 2025-06-12 21:39:00 6378阅
记者 杨俏颖 通讯员 周亦颖

6月11日,记者跟随“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团来到上海,调研采访星逻智能、仙工智能、晶泰科技等浙大校友企业,走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第一线,进一步探究浙大创新创业生态。

“无人机的未来就是‘无人化’。”星逻智能董事长王海滨介绍,公司自2017年成立后,瞄准以自动化为无人机赋能这一新兴赛道,陆续推出了全球第一台多层充电机库、第一个无人机综合操作系统、出口海外的第一台机库……“坐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能让无人机按规划的程序执行飞行任务;当它结束任务时,还能自动飞回充电机库,就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自己‘找回家’。

固定式充换电一体机库

在机器人领域,星逻智能通过Lantern光伏机器人和Grabber飞掠者飞行机器人打入光伏清洁场景,形成“无人机+机器人+AI平台”的立体化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在山地、滩涂等复杂地形清洁光伏面板的环境限制,我们让机器人通过无人机吊装‘飞’起来并索降到指定地点作业。这样,运维人员再也不用跋山涉水或爬到厂房屋顶上进行清洁作业,大幅降低了人力损耗与作业风险。”王海滨说,完成光伏面板的清洁后,机器人会与公司自主研发的光伏运维平台“星逻驭光”进行系统对接,通过“星逻驭光”出具的场站报告,为机器人提供坐标级的清洁建议,让其能够动态调整清洁任务优先级,提高面板的清洁效率。任务完成后,无人机再次针对已清洁区域进行复检,为客户实现检测、定位、清洁和复检为一体的自动化清洁过程,打通了光伏场站运维的“最后一公里”。

点击看视频

谈起当初创业的决定,作为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98级本科校友的王海滨说:“我们‘浙大人’始终秉持着‘求是创新’精神学以致用。”目前,星逻智能在浙大石虎山基地设有分部,与浙大湖州学院也有科研项目合作。不少浙大的校友或老师开办的公司,就是公司的合作伙伴或客户,“浙大的商业化氛围也在助力加速公司的成长。”

在仙工智能,浙大RoboCup世界级冠军团队分享了从赛场到市场的卫冕之路。

公司现任董事长兼CEO赵越,拥有浙大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及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而他自身的经历颇为“传奇”。

2007年,赵越考入浙大,就读于浙大竺可桢学院8年制医学班。得益于浙大开放包容的教学体系,医学班学生前4年除了医学预修课外,还必须辅修第二门专业,赵越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由此开启与机器人的缘分。

“做机器人更鼓励思维发散和创新,比起把自己训练成精确如机器的外科医生,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聪明灵活,这更让我感兴趣。”于是,在浙大就读的第5年,他决定退学,重新考入浙大智能控制研究所,攻读智能控制领域硕士研究生。

“弃医从工”的赵越作为学校小型组机器人足球队队长,于2013年及2014年带领团队获得了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冠军。“通过参加比赛,我们几个同学看到市场对智能机器人确实有很大需求,于是决定一起创业。”

2020年,他拉上队友叶杨笙、王群一起创立仙工智能,聚焦研发作为“机器人大脑”的智能控制器(SRC系列)及云端软件系统,为客户提供“控制器+机器人+数字化软件”产品组合。赵越说,“让智能机器人没有门槛”是仙工智能一直践行的理念,公司通过研发核心组件“控制器”,把做机器人这个原本需要大规模研发团队才能做的事,变成一个懂机械设计、懂客户、再懂一些应用的团队就能做的事。

当前,仙工智能不仅为浙大学子提供大量优质的实习就业岗位,更向学校智能控制研究提供了来自新能源、半导体、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20多个细分行业的真实场景需求,形成“实验室-赛场-市场-科研”的良性闭环,共同助力“让智能机器人没有门槛”。

来到晶泰科技,调研团看到了一个“机器人丛林”——上百个机器人实验工作站组成集群,每个工作站依据研发人员在电脑操控台上下达的指令,正在各司其职地忙碌:旋开试管、粉末称重、精准加料、液体移液、磁力搅拌……

“这是我们公司的AI机器人实验室,通过自主研发的平台进行调度,可实现高通量精准实验,7X24小时执行实验并记录数据,使人工效率提升5倍、数据收集能力提升40倍。”晶泰科技邱钟琪介绍,这个平台是一种以数据驱动的医药研发新范式。目前,由它控制的实验工作站集群,产业化落地成果已从医药扩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中药现代化、化学自动化等领域。

2015年,浙大物理学院2012届校友马健与创业伙伴温书豪、赖力鹏联合创立晶泰科技,将基础科研成果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等前沿技术加速药物研发和新材料发现。“马健博士曾说过,在浙大求学期间,他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数值模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浙大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浙江水土孕育的企业家精神也鼓励他要敢于创新、勇于创业。”邱钟琪介绍,浙大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产学研协作平台,企业在与学校、学院交流中也增强了基础科研与前沿技术交叉融合能力,并强化了跨学科人才联合培育机制。

从创意到创业,从赛场到市场,浙大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和高精尖人才资源汇聚优势,深度融合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高水平服务创新联合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协同创新模式,挑战破解科研难题,共同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浙大智慧”。

责任编辑:杨俏颖
审核:王厚明 陈浩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