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书墙,立于苕溪岸边,成为城乡沟通之桥
档案名称:来自家藏、捐赠,以及与图书馆共享的23000余册童书
讲述人:金旸
如果将时间往前推五年,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美丽的苕溪边度过大多数业余时间——跟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们在一起。
刚刚结束的十一长假,我迎来又送走了好几拨孩子,在能听见苕溪水流淌的巨大书墙之下,与他们一起阅读、游戏,进而走入百丈的乡野,感受自然的馈赠。
在杭州长大的我,以前并不了解百丈,倒是对附近的鸬鸟和黄湖二镇听闻得更多。现在,我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熟门熟路的百丈人了。从市区的单位下班,由杭长(宜)高速一脚油门就可到百丈镇的溪口村,这里有我在打理的鑫藏修公益书屋。
“藏修”出自《礼记·学记》中的“藏修游息”,意为心里常常想着学习,不能废弃;“鑫”是我的姓“金”的PLUS版。
2021年5月30日,那一天,鑫藏修公益书屋正式启用。这座本来闲置的卫生站成了我心目中那个乡村书房的样子。每一个来访者,推开门,都会被眼前贯穿上下两层的大书墙震撼,进而在书架下的长桌上随意阅读。
之前,它还是一座那种传统的乡镇建筑。我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它原来的照片以及装修时的视频,自筹资金将它做成目前的样子,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如果不是亲友的支持,很难做到。
随着鑫藏修公益书屋的开启,2021年秋,它成为“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一员,参与到整个浙江省民间阅读推广的大家庭当中。我想,一群人的力量,肯定大于一个人的力量。
我踏入乡村的时间,并非自溪口开始。
8年前,我到建德的一所山区小学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并为当地的孩子们开设了一次讲座,教孩子们作文、画画。孩子们非常好学,但是当我请拥有三本以上课外书的孩子举手时,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那所学校的老师们也在坐席之间,从讲台上望过去,多数老师头发灰白。无疑,这里很难留住年轻的老师。
这个场景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我就想把外界的信息、书籍、阅读的方法带给他们。当然,我知道一堂讲座其实给孩子们带不来太多东西,但是,可以激励他们多阅读,去认识外面的世界。
我与溪口村的缘分,开始于4年前,也是缘起一次讲座。
那是个夏天,天气很热,讲座在村里的文化大礼堂举行,整个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附近几个村子的大人小孩全都来了。
讲座的火爆其实源于大家对孩子提高写作水平与阅读能力的一种需求,这种渴望埋在村民的心中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来做这件事情。
这次讲座结束以后,村民都跟我说,能不能留下来?面对这样的发问,我吓了一跳,但我很快做了决定——做一个公益书屋,然后将城里的优质资源引入乡村,同时,也提供一个城里孩子体验乡村生活的场所。
在书屋的筹备过程中,讲座还在村里的大礼堂继续,每次都很火。我记得2018年8月,因为台风,我就在礼堂的门厅里讲课。雨落在青石板上噼噼啪啪的声音好响,我的讲课声差点被淹没了。这是我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有一种好似穿越了的神奇感觉。那种感觉非常美好,我想要把这种江南村落的美好与宁静带给更多人。
来书屋的孩子,不限于溪口村,还有附近其他村子。一次讲座结束,到下一次的时候,孩子们会把自己的作文拿给我看,和作文一起拿来的,还有家里的土特产——比如笋干之类。
鑫藏修公益书屋以童书为主,每一本书都是我自己精挑细选过的。在这里,国内外的童书经典几乎都可以找到。
这座书墙数量巨大,而且时时有新增,书屋究竟藏了多少书,我自己也报不出来数目了。
现在书屋与余杭图书馆实现了打通。他们把书屋的图书进行了编目,两边实现通借通还,现在书屋相当于余杭图书馆的一个分馆。图书馆的书也会运到书屋,这样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可以阅读的图书种类也就更多了。
今年我组织了很多场与宋韵文化相关的活动,孩子们很接受这样的方式,可读可游可学,我觉得很难得。
记得有一次,百丈中心小学陈老师给我发来长长的微信消息,他说:“谢谢你,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到了城里孩子的优质教育。”
经过一年多的打理,书屋围绕这座大书墙,有了更多内容延展。院子里的“曲水流觞”已经完工,孩子可以深度体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优雅的方面。
我还租下了书院一侧一个闲置粮仓中的几间,想做一个艺术交流空间,这样,我就可以邀请一些文艺界的大咖来到百丈,带来精神食粮,还带来可触摸的艺术实体。
这是不是一种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渠道?我想和愿意在百丈停下脚步的人,一起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