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名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苕水焕青”实践队
指导教师:瞿剑里、夏添
学生负责人:郭亚燊
实践主题:第一大类【
“苕水焕青”社会实践队深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东苕溪流域,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及“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为背景,通过科学监测、社区调研与技术研学相结合的方式,致力于评估流域生态本底、探查“千万工程”治理成效、创新环保普法模式、研学现代水处理技术,探索“专业监测+社区赋能+技术研学”的协同治理路径。实践不仅为东苕溪——这一关乎区域饮水安全与生态健康的重要水系提供了数据和民情反馈,更以青春视角解码
实践时间:2025年6月25日至2025年7月4日
实践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杭州市清泰水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实验室。
“苕水焕青”社会实践队走进湖州市德清县东苕溪流域,开展为期七天的“千万工程”专题实践。一抹绿色的身影穿梭在溪畔社区以及流域沿岸,通过水质监测、社区普法、水厂研学、问卷调查等形式,倾听百姓声音、采集河湖数据,让高校智慧与民间力量相融合,探索生态治理中社会参与的新可能。从实验室走向乡野,从课堂走进社区,探寻生态治理与社会参与协同的绿色发展模式。
溯源监测:布点采样中的发现
实践队抵达苕溪上游源头,进行水样的采集工作,随后在黄湖东山晏段预设采样点附近,观察到水面存在生活垃圾漂浮物,局部水体感官性状受到影响。队伍继续沿河段推进,在径山镇植被稀疏处完成采样,初步判断周边植被或对水质具有净化功能;在中南东苕溪汇合口,分别于上下游设点采样,上游清澈见底,下游因水流交汇略显微浊;对河口水库出水口水流稳定,水质清冽,未见明显污染源。终点位于德清城镇中心河段与团田㘧,前者水体清澈平静,后者略显浑浊但可见捕鱼活动,显示一定生态活性。
而后,实践队按计划依次在老虎潭水库出水口、下沈柯桥码头、流东大桥、浮玉大桥及滨湖大桥等点位开展采样工作,在各站点根据现场环境与水文特征,分别实施了分层、针对性、对比及全断面等多种采样方式,并同步记录了植被、底泥、浑浊度、透明度等环境参数。在流东大桥断面,队员吴光昊借助地势俯瞰挺水植物分布:“芦苇丛能净化水质,但过度密集会阻碍水流。”而在团田㘧河段,超过十名捕鱼人的身影让他们稍感欣慰——老渔民拉起渔网展示收获:“这两年鱼多了,但水还是很浑浊。”
在高温环境下,全体队员严格按规范在每个点位精准采集三份水样,完成分装、编号、环境参数记录与低温保存,初步掌握了东苕溪不同区段的表观水质状况,识别出需重点关注的潜在污染区段,获取覆盖上、中、下游的代表性水样。
普法破局:
6月27日,社会调研组在东苕溪岸边架起摄像机,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触碰到法律红线的行为拍进《青苕说法》系列科普短视频:镜头中,实践队的三名队员针对相关法律法规文本展开分段讲解,针对生活污水违规排放行为解析责任条款,结合水源保护区域限制性规定阐明法律边界并通过非法排污案例警示法律后果。
讲解画面穿插流域实景影像等,将抽象法条转化为具象化的行为指引。拍摄间隙队员们与围观居民展开讨论:“原来日常这些行为都踩了法律红线!”“以前觉得倒点洗碗水没事,现在知道这是在害自己!”经过队员们的讲解后王阿姨感慨道。
“您家水龙头的水煮沸后有水垢吗?”6月29日,实践队队员詹国银在乾元镇完成第100份问卷后,用数据揭示关键矛盾:85%居民知晓乱倒垃圾会被罚款,但仅4%实际举报过污染;40-60岁群体举报率为零,60岁以上居民却成为环保活动的主力(参与护河行动意向率达63.16%)。
“知道罚款规定,但取证太麻烦。”药店张老板在问卷建议栏写道。这种认知与行动的割裂在数据分析中具象化——当居民感知水质“变差”时举报率达20%,远超“变好”群体的4.35%。开放建议中“增设监控摄像头”“简化微信举报”等诉求,成为实践队建言的核心依据。
实验攻坚:膜技术守护城市“生命线”
7月1日,实践队走进拥有95年历史的杭州清泰水厂,这座浙江省首座自来水厂如今装备着精度达0.1微米的膜处理系统。“每滴饮用水需经过预臭氧、膜过滤等5道工序,相当于用‘分子筛’筛掉污染物。”水厂技术员周工指着密布银色膜柱的车间介绍。队员们在水厂五大关键节点采集了10份水样,并于南浔校区实验室完成化学需氧量检测。
实践队按预设方案完成东苕溪流域15个监测点及杭州清泰水厂5大工艺节点的水样采集工作。在实验室检测阶段,团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操作流程,对化学需氧量(COD)、pH值等关键指标进行重复测定。受野外环境波动、仪器校准误差等复杂因素影响,部分检测结果出现非常规性偏移。
清流新生:从数据到行动的闭环
百份问卷、百组数据正转化为治水新动能。在组会讨论中,实践队依据调研提出建议:推广“扫码举报”小程序,解决居民“怕麻烦”的痛点;在污染高发区增设智能监控。这些建议与居民开放问卷中“曝光违规企业”“垃圾换日用品”等呼声不谋而合。
这场为期七天的实践,不仅是“千万工程”在青年群体中的生动实践,更探索出一条“专业监测+社区赋能+技术研学”的协同治理路径。当《青苕说法》的法治种子在居民心中扎根,当膜处理技术的精密与民间智慧的质朴相遇,东苕溪的清流不仅映照出水质的改善,更见证着青年群体的责任担当。正如老渔民网中恢复的鱼群,生态治理的希望正从点滴行动中生长,而这条“苕水焕青”之路,终将在更多人的脚下延伸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