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着聊着突然晕厥,是癔症?他的病一波三折,病因出在脑血管

杭州新闻 2022-01-17 17:19:00 3.4w阅
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徐俪颖 陈岩明

如果你问急诊医生,晕厥患者大部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他们一定会回答你:癔症!也就是心因性晕厥。但最近省中医院急诊科遇到的这例酷似“癔症”的病例,却远不只癔症这么简单。

初步诊断发现晕厥另有原因

2021年年末一个周末的晚上,省中医院湖滨院区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俪颖上夜班后不久,就接手了一名35岁的男性患者黄哥(化名)。送来急诊之前,他正和朋友聊着天,突然晕厥,朋友呼之不应,便叫了救护车。还没到医院,黄哥苏醒了,乍一看没有什么异常,到了医院,做了一些常规检查后,他就急着要出院。

“癔症怎么会有这么高的D二聚体?”当看到了黄哥的第一张化验报告——D二聚体高出正常值7倍多时,徐俪颖不由嘀咕了一句。

面对患者朋友的离院要求,徐医生连忙阻止:“先别急着出院,等头颅CT结果出来后再作决定吧。”正是医生的这一句挽留,为黄哥此后“保住性命”争取了机会。就在等待头颅CT结果的过程中,突然,一名护士朝着诊室方向大声呼喊:“徐医生,1床抽搐了!”

徐俪颖和同事们立即冲进抢救室,只见黄哥四肢剧烈抽搐,意识丧失,牙关紧闭,甚至咬破了嘴唇。一番紧急处理,黄哥慢慢恢复正常。

“这可不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临床表现!”头颅CT平扫和动脉CT结果出来后,徐俪颖发现患者,黄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样的表现,这或许就是晕厥的原因,立即安排将他次日转入神经外科。

当晚,黄哥先后出现5次类似癫痫的表现。医生们通过家属了解到,他曾做过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手术,10年前还安置过下肢静脉滤器,父亲生前也曾患有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的疾病。查体时,大家还发现黄哥有下肢溃疡样的皮肤表现。所有的“证据”又让徐俪颖有了新的怀疑。

次日早交班时,急诊科主任张卓一了解患者病情后,对之前的诊断提出了疑问,立刻要求给黄哥进行急诊头颅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检查。这次,检查提示“脑胶质瘤”的可能。

反复阅片联系医生“刀下留人”

出于职业敏感,张卓一又联系了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经验丰富的王宇军主任医师,请他再次一起读片。在详细了解了患者病情及既往病史后,王宇军提出患者存在血管源性疾病——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最终,检查结果明确了“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黄哥可以不做手术,转入神经内科,进行保守治疗。

黄哥的病情,让王宇军回忆起了去年遇到的另一例患者:“那位患者也是一开始被诊断为脑胶质瘤,请来多家医院的专家会诊,随后赶往上海某知名医院准备手术治疗。但我始终对他的影像学表现保有疑惑,仔细阅片,查阅资料后发现,患者就是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于是立即电话联系患者,要求主刀医生‘刀下留人’。最后患者通过活检,明确是这一疾病,逃过一劫。”

这类脑血管疾病及时治疗能缓解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文献报道病死率达20%—78%,”张卓一介绍,而矢状窦静脉血栓是脑静脉血栓中最多见的一种,临床及CT表现都没有特异性。平时临床医生更关注动脉出血及梗死引起的脑卒中,很少排查静脉系统,过去常常因此而误诊。现在虽然检查技术发展了,但由于疾病的发病率很低,人们对于这类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再加上疾病表现复杂,误诊率依然很高。过去有过被误诊为脑肿瘤或脑出血,差点做手术的案例,也有过当作心因性疾病,漏诊耽误病情的案例。

矢状窦静脉血栓临床表现各异,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表现,像黄哥这样的患者,就是因为癫痫表现提高了医生的警惕。他有静脉血栓病史以及血管源性疾病家族史,发病极可能与基因相关,需要进一步排查。

至于治疗,张卓一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虽然这种疾病不容易被察觉,病死率高,但如果真的得病也不用担心,及时通过正规的抗血栓治疗,病情就能缓解。”经过神经内科副主任戚观树团队的精心治疗和呵护,黄哥基本痊愈,已在昨天出院回了内蒙古老家。

责任编辑:杨俏颖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