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临安区河桥镇泥骆村,掘地挖土声此起彼伏。每家每户的水表井都被凿出一个个窟窿,临安农水公司施工队正在对该村自来水入户水表进行集中更换。
临安农水公司介绍,泥骆村的整村换表,意味着该村自来水供应由2.0版的总表供水、村级管护,全面换新为3.0版的区级管护、抄表到户。
事实上,早在四年前的2020年,泥骆村就已经具备了“区级”供水的能力,因为“区级”自来水的总管当时已埋到了村口,只是一直未能“进村达户”。为啥这件利民“好事”直到四年后才“降临”?背后的“流水账”说起来已经是个老话题,但仍令人不免感怀。
泥骆村地处青山殿水库的库尾,最近的村民家离水库仅数步之遥。就是这么个“近水”的村子,却长期被“缺水”所困扰。该村竺云家苑民宿主胡虹晖就是长期被“缺水忧虑”困扰的村民之一。泥骆村2018年就建成单村供水体系,全村1000多口人的饮用水并非来自青山殿水库,而是村后山的吉坞水库。虽然同为水库,但严格地说吉坞水库只能算是山塘,库容与青山殿水库不在同一个量级,一到枯水期和用水高峰,供水就捉襟见肘。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就会出现断水的情况。”胡虹晖说。为解决这一难题,胡虹晖只得在山上另找“备用”水源,引到自家的储水塔里应急。“但一到夏天出现旱情,山上面的水也没了,只能停业。”
在泥骆村,在临安山区农村,像胡虹晖一样“单家独户”或“几户联合”上山找水源、引水入户的村民不在少数,甚至这个“传统”一直沿用至今,直到“3.0版”供水管网和系统的建设和投用。
临安“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势差在千米以上。与生俱来的地貌特征和高低悬殊的居住分布,决定了临安山区百姓无法像平原地区那样享受自来水统一供应。所幸大自然“赐予”临安4000多座山塘水库和无数的“泉眼”,算是为山乡百姓饮水“打开了一扇窗”。就是靠着这些零散水源,临安山乡百姓祖祖辈辈均以“单家独户”或“几户联合”上山找水、引水的方式解决一日三餐,繁衍生息。
但使用这些免费的“自流水”并非一劳永逸。遇到枯水期、旱情或管网被毁,村民就免不了断炊断饮。
2003年,临安农村饮水逐渐告别“单干户”时代。时年,“千万工程”的东风吹拂浙江大地,省水利厅在全省启动实施“千万农民饮水工程”,临安农村饮水全面步入“村接管”时代——由水利水电局给村集体下达项目资金,提供技术支持,各村自找水源,建设“村级”供水系统,由村集体统一运营管理。
但“前两代”的供水模式均不同程度存在“硬伤”,“硬伤”就源于对“自流水”的“不珍惜”、不节约使用。
“1.0版”的“自流水”“不珍惜”使用似乎也无可厚非,水是自己找、自己引的,爱怎么用,管不着;“2.0版”尽管由“自流水”升格为“自来水”,但各村对“自来水”的运营和管理,理念和手段各有不同。一些村,村集体“日子”好过些,建好的“自来水”就免费给村民使用;有些村“手头”紧些,就向村民收水费。但村民长期以来养成的“用水习惯”,也不是轻易就能改变,大家都乡里乡亲的,为了几块钱的水费,急赤白脸的,也犯不着。何况挨家挨户去收水费,也不是件容易坚持的事,久而久之,导致“2.0版”的供水模式在很多村都沦为免费使用的“自流水”。
泥骆村的“集体供水”,虽然至今仍坚持收费,但由于管网年久失修,渗漏水严重,再加上村民用水“大手大脚”,收上来的水费经常“缺斤短两”“入不敷出”。
“我们村每月总表的水费在15000元左右,而到各家各户收上来的水费经常只有两三千元,每年,村里要‘补进去’十多万元,这个窟窿太大了,吃不消啊!”泥骆村党支部委员张华说。
“导致这个状况的原因是村里‘2.0’版的供水管网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很多家庭的水表可能也不走了。冬天,山区缺乏有效的防冻措施,很多村民会选择打开水龙头,让水一直流,防止水管被冻住,你说这样子用水,能不紧张吗?”临安区农村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羽作了“专业分析”。
鉴于“2.0”版的供水模式仍没有解决根本问题,2018年,临安启动“第三代”农村供水系统建设,结合临安山区实际,采取城市自来水管网向周边镇街延伸,较远行政村以“联村供水”为主、“单村单点”供水为补充的供水模式。为解决“重建轻管”带来的用水弊端,临安专门成立农村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简称农水公司),打造数字化、智慧化、远程式供水平台,对供水质量和管网维修实施远程管控,打造水费预存、线上支付等便利化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农村供水质量、用水便利性和获得感。
同时,为解决临安东部地区用水的日趋紧张的状况,临安启动“西水东送”工程,从西部华光潭水库引水到东部。为“一揽子”解决沿途村民用水问题,临安又“专程”从昌化引水到河桥,泥骆村的入村总管就是在2020年预埋的。
一方面是用水费、用水难,另一方面,村头埋好的“区级”供水闲置不用,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2023年1月,河桥镇开展“人大代表进网格大走访”活动,泥骆村将村里的用水难题反映给了镇人大代表,河桥镇人大结合区委区政府领导到区、镇两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代表接访和议事会商机制,将泥骆村的呼声向区级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并与水利水电、财政、农水(国兴集团)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对接,终于达成了启用“3.0版”供水系统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分两步实施:年底前,全面更换入户水表,接入“区级”供水;明年开春,增设流量分表,通过“智慧水务”系统,排查管网漏水点,更换漏水管道和入户支管。张羽介绍,目前,泥骆村318户户表已完成更新260余户,剩余户表将在元旦前全部安装完毕。通过改造一方面使得老百姓在用水水量、水压上有所提升,让老百姓用上安全水、幸福水;另一方面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能够得到合理分配,减少水资源浪费,切实降低村委和老百姓的用水成本。
“3.0版”供水系统眼看就要“普惠”泥骆村了,但对未来村民会否“热情”使用“新一代”自来水,张羽心里依然不落定,“目前,不少村民家里都还保留着三个版本的供水龙头,有些村民甚至还会‘不惜重金’重建并继续使用第一代‘自流水’,‘免费水’的旧观念要彻底改变,到底还是需要时间的。”
但对未来,张羽仍是满满的乐观,“第三代供水体系启用以来,山区百姓对新版自来水的使用率,已由最初的不到20%,增加到目前的70%多。”
对于那些继续使用第一代“自流水”的村民,张羽表示,这完全是“捡了芝麻忽视西瓜”的投资。“自建一套引水设备,少说也要两千块钱,而使用自来水,每月也就十来块钱,相当于这笔投资可以用十来年,甚至二十多年,而且不需要操心用水和管道维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