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钱江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它会是杭州第四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吗?

杭州日报 2025-10-09 19:47:00 3.3w阅
记者 管光前 临安微融圈 陈胜伟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迎来年度最佳观赏期。中午十一点半至下午一点,数万名市民、游客在“喇叭口”,共赏鱼鳞潮、一线潮、交叉潮、冲天潮等多形态的澎湃潮涌,场面十分壮观。

就在年度大潮来临之际,在钱塘江之西的临安,一场与钱江潮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2025涌潮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解码”钱塘江涌潮的“自然密码”与“人文密码”。

李忠 摄

李忠 摄

记者从会议“背后”得知,举办这场学术会议的用意在于推动“钱江潮”的申遗(世界文化遗产)。

“钱江潮”因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叠加,加上钱塘江入海口杭州湾呈外宽内窄的喇叭形,潮水涌入时江面急剧收缩,后浪推前浪导致水位骤升,形成蜚声中外的钱塘江大潮。‌

回溯历史,观潮之举古已有之。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就有对钱塘江大潮的精彩描绘,令世人初窥其磅礴气势;到了唐宋时期,钱塘江中秋观潮之风日益鼎盛,白居易、孟浩然、苏东坡等文人墨客纷纷南下“观潮”,留下“惊涛来似雪”等咏潮诗篇。

宋代,钱塘江上更是有民间自发的“弄潮”“嬉潮”的“炫技”。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宋代文人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道出了弄潮儿在汹涌波涛中屹立,手持红旗却不被潮水打湿的惊险场面。

1957年,毛泽东到海宁盐官七里庙观看澎湃汹涌的“钱江秋涛”时,留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豪迈诗篇。时至今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更是被写进了“浙江精神”。如今,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钱塘江观潮盛况空前,八方游客汇聚钱塘江畔,一睹“壮观天下无”的涌潮胜景。

目前杭州已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郎旭峰透露,眼下,我市正在进一步提炼“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并积极推动钱江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为杭州再添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本次学术会议上,各国专家纷纷为“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申遗工作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指出,钱塘江因潮闻名于世。钱塘江涌潮,被誉为“天下奇观”。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塑造了浙江人民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和弄潮文化。钱塘江涌潮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文化的瑰宝,其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亟需水利工程、风景园林、文物保护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国际交流与跨界合作,才能让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应有的认知与保护;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曾剑围绕“钱塘江涌潮潮型:分类特征、形成机理和工程重塑”主题,为理解钱塘江涌潮的基本特性提供了专业视角;

中国国家冲浪队的意大利籍教练尼克,从历史文献与文化符号视角解读钱塘江大潮“人潮互动”传统,抛出“世界冲浪可能源于中国”的重要观点,指出千年前“弄潮”已是中国别具一格的文化活动。那会儿的“弄潮儿”,说不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冲浪爱好者!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鲍沁星教授通过“持续演化型”视角,提出其世界遗产核心价值主要由“钱塘江河口立体形态”“防御、观演与地标序列”“人潮共生的文化景观模式”共同组成,为钱塘江涌潮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申报提供了关键的历史框架和理论依据。来自法国冲浪协会的 Antony Colas,探索涌潮资源在水上运动娱乐领域的开发前景,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王国辉
审核:陶钰 毛长久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