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妮:爱读古籍的百万流量读书博主

杭州日报 2023-04-14 10:00:00 8.2w阅

讲述人:李珍妮

地区:北京


大家好,大家好,我叫李珍妮,现在是一名出版社的编辑。在读书和出版圈,熟悉我的朋友都亲切地叫我清和君。

偶然在媒体上看到了这次“最美阅读故事寻访”的征集活动,作为第一届全民阅读大会的参与者,当然不能错过。所以,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经历。


精力旺盛的读书人

在朋友看来,我是一个精力很旺盛的读书人:

既是一名读过2000多本书的出版社编辑,也是足迹遍布全国2000多家书店的探索者;既是全民阅读的积极拥护者,也是身体力行的阅读推广人;既是书店女性文化IP、领读人,也是百万流量读书博主。

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过去十余年深耕《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中华文化典籍,笔耕不辍,发表相关文字近100万字。作品散见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作家网》等多家主流媒体。

我的自媒体平台“清和读书”已经坚持更新了10年,原创文章有2800多篇,全网的浏览量已经突破了200万,收获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也让许多朋友爱上了读书。

我曾就“如何阅读中华文化典籍”等问题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采访,并发表文章《像做学问一样读<论语>》。

而且,作为出版社的编辑,我还专门为社里的图书录制了100多期的编辑讲书,全网播放量超过20万。

其中,有关古籍的视频,比如《论语》、《诗经》尤其受到读者欢迎。比如我曾给大家分享“生活中的诗经”。


我为什么喜欢读古籍?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一个95后,年纪轻轻,怎么喜欢读古籍啊?我经常跟她们说:读古籍不分年龄,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滋养。

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脉所系。作为华夏儿女,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答案也许就藏在这些世代相传的古代典籍里。

以“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为例,书里的许多智慧在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仍有借鉴意义。无论是《盘庚》中“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的进取精神,还是《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自省精神,抑或是《大禹谟》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的谨慎态度,都犹如一盏屹立3000年的长明灯,仍旧在为我们照亮漫漫长路。

再用大家都很熟悉的《论语》举例。读了《论语》之后,孔夫子说过的话,总会在我心里跳出来,好像就等在那里,等着我想起他的话:

遭受误解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常给我安慰;灰心丧气时,“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时常给我鼓舞;孤独无助时,他告诉我:“德不孤,必有邻”; 志得意满时,他劝告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感到迷茫时,他鞭策我:“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像一位亲切的师长,时时在我耳边说着“我欲仁,斯仁至矣”,勉励我不断奔跑,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

随着“全民阅读”连续10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阅读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优秀的图书馆、书店拔地而起。我切身体会就是,出家门步行十分钟,就有约十家书店,里面都有各个版本的古籍;各大图书馆的古籍馆,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浩如烟海的各类古籍善本。这一切,都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

 

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每5年我都会重读《论语》。近年,随着年岁来到第六个“五年”的开端,我的人生面临着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转变,工作、学习、生活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也有了新的学习与成长。

在山东曲阜孔庙内抄写《论语》

这时候重读《论语》,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思考,让我的人生中产生的新问题,得到了更熨贴的答案。无怪博尔赫斯说“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通过使用新方法、阅读新资料去重读《论语》,让我有了许多新体会、新感受。

阅读中华文化典籍不同于平时阅读文学小说,它就像学者在做学问,需要沉下心来。如果能沉下心,用一年时间攻读一本古籍,《尚书》也好,《论语》也罢,每一处字句、释义、内涵都不放过,读不懂就停下来,查字典,翻资料,读到懂为止,不仅会让我们拥有一个“令人眷恋之年”,而且对我们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作为一名全民阅读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我一直觉得很骄傲自豪。在这样一个全民阅读的好时代,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阅读古籍、阅读好书的行列中来,并从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包寒白(见习) 戚姗姗
审核:韩斌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