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陆人淼
地区:浙江杭州
我是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陆家浦村村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住的是一间茅草屋,15岁就辍学了,学过泥瓦匠,杀过猪卖过肉,还跑过保险。
为了传承乡村文化,我从青年时期就开始搜集有关东洲的历史资料、老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2014年至今,先后办起了人淼阅览室等6个展馆(室),并免费对外开放,接待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与附近的散客一万余人。
为方便附近村民查阅种植、养殖方面的资料,2014年我花了15万元钱建造了一个阅览室。现在阅览室内藏书一万多册,里面有富阳的民间故事传说、历史名人、近百年战争及战斗英雄的书籍,有一些富阳县(市)志、中共党史方面的书籍,有从1993年至今的《富阳日报》(全部装订编号),还有小人书、连环画1500余册,帮读者们打捞童年的幸福与快乐。
2010年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我作为《富阳日报》“市民记者”,受报社委托寻找抗战足迹。因为我家所在的陆家浦村正是1939年东洲保卫战的激战之地,我家对面一两百米处是当年浙江省抗敌自卫团一支队四大队指挥部旧址。我小时候夏夜乘凉,经常听老人们讲起打鬼子的故事,爷爷讲他差点被炮弹炸死的往事。
但我小时候的记忆已经模糊,找到时年91岁的陆全元老人(当年20来岁的小伙子),听他讲述日本人如何“坏”,如何“杀人放火”以及军民合力抗敌的情形时,我非常震撼。我想,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人对家门口的著名战争都知之甚少,那么年轻一代的就更不知道了。作为一名东洲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暗下决心要办个陈列馆出来,为后人留下点东西。
首先是多方查寻资料。我多次赴杭州,并在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史志办,复印到上百万文字的图文资料。通过网络,购买上世纪30年代有关富阳抗战的纸质图文。
接下来是踏勘作战实地。我踏遍当年东洲保卫战的每处场地,还踏访周边如西湖区凌家桥、周浦乡等地,搜寻中日双方作战中的遗迹、遗物,寻找当年的“见证者”,搜集口述史。
追忆之事与今日相距已经80载,知情者起码要有80多岁,亲历者则要90多岁。有的老人通过线索找着了,说的却是不相干的事;有的老人了解情况,但耳朵聋了,听不到你问的是什么;好不容易找到知情又会说话的,却不会写字。要形成一份口述史颇不容易。最后我获得了戴荣朋等老人的10多份口述史,实际找的人则有上百位。
一次与一位知情的原社井村老书记去东洲对岸的社井炮台山(今属西湖区周浦乡),寻找日军炮楼遗址。地老山荒,树木杂草疯长,炮楼遗址遍寻不着,手上被荆棘多处拉伤,一条毒蛇忽的抢将出来,两人被吓得不轻,还算不错,没伤着人。事后我委托书记请人上山砍柴,人工工资我付,炮楼遗址终于找到了。我又几次上山,并请史志专家蒋虹瑶老师一同前往,经确认后,从炮楼的残壁上撬挖了几块砖带回家,成为难得的实证材料。
2016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这天,占地70平方米、耗资10多万元的“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终于建成,并无偿向外开放,这是浙江省第一个私人抗战主题馆,被命名为富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让孩子了解过去、增长知识,多年来我收集了很多老物件,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农耕文化馆,免费向外开放。有整套的古代粮食加工工具,还有做手工卫生纸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等,我把相关知识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这些老物件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与财富。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把以前搜集到的所有史料与老照片进行了整理与补充,办了一个从1949年到2019年东洲70年发展的史料展陈,内容涉及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
展陈32块图板,分布在我家的房前屋后、前庭后院。这些展板反映了东洲发展,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共和国70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2019年9月30日,东洲70年史料展陈免费对外开放。
2016年,我在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东洲发展史料时看到:1986年8月,省、市蚕桑专家与富阳农业局蚕桑专家、东洲蚕农在东洲何埭村试验成功“平面茧”;1987年3月,在中日兰亭书会上,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在东洲出产的平面茧蚕丝纸上书写了行书《兰亭序》;1991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东洲出产的“平面茧蚕丝纸”上题词:“彩绸飘千古,银丝绕五洲”。
这让我想到,东洲以及富阳的蚕桑发展史是一个历史闪光点,表明当年富阳的蚕茧纸技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家乡的蚕桑文化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我萌发了建蚕桑展示馆的想法,想让富阳蚕桑文化的辉煌被更多人知道。
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我辗转找到对此事最熟悉的原富阳农业局局长黄荣良,自2017年至今,我多次上门拜访。我第一次去找他,向他说明想要办一个蚕桑展示馆,把富阳这段历史保存下来,把从一条蚕到一个茧、从一根丝到一块绸的整个过程的蚕桑史料搜集起来,希望得到帮助,老局长非常支持。老局长告诉我,一九八二年,蚕桑生产是我县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个生产回升年,全县总产蚕茧8959担,解放以来总产茧超千担的公社,只有东洲一个。
老局长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根据王羲之用蚕茧纸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个信息,利用蚕在成熟时要吐丝的天性,改变其吐丝条件、不给营茧的簇具,而把蚕放在平面物上吐丝,形成像布一样的丝织物,即“平面茧”,这种“平面茧”不经缫丝纺织,就直接成书画纸了。老局长还教会了我蚕茧纸使用之前的脱胶技术,老局长说当年在你们东洲乡试验成功,生产出二十多公斤平面茧蚕丝纸。
这几年老局长找出很多珍贵的史料、老照片、实物送给我,还手写了一份富阳蚕茧纸回忆录,提供身份照片、按手印,严谨完成了历史还原。
我也拜访了当年的蚕农、生产队的蚕桑专业队长、老书记等,搜集到了大量的照片与实物,也找到了当年的东洲蚕茧站站长、富阳丝厂厂长、杭富丝织厂的书记和副厂长,得到了大家的帮助。
2021年7月22日,我个人搜集两年多史料的“富阳蚕桑展示馆”免费开放,这也是我自费创办的第六个展馆。
今年是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十周年,我计划自费做一期邮集展览(邮票上的“一带一路”),用图版展示,放于蚕桑馆,预计今年9月开展。
计划自费筹建“东洲知青展示馆”,目前还在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