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大运河团”:聚焦运河古镇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杭州新闻 2025-08-15 16:50:00 3.3w阅
实践团队介绍

实践团队名称: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大运河团”

指导教师:曹福然

学生负责人:俞俊臣

实践主题:第五大类【青荐·“杭州故事”的青春推介】

实践目的及意义

2025年5月22日,杭州政府工作报告以“大运河”为关键要素之一,明确杭州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要求“更大力度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优势”;而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也指出要擦亮“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并突出打造运河文化等品牌,均旨在持续焕新古老大运河。以之为背景和导向,浙大城市学院2025年校级重点暑期实践师生“大运河团”聚焦运河古镇的创新发展,完成了全省相关案例的第一阶段深度调研任务。其中,团队杭州组师生则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典型点位,完成了为期月余的现场调研与研讨。

今年是浙大城市学院暑期实践师生“大运河团”成立的第三年,作为校级重点团队,在学校团委及人文学院的指导和浙江省级新型重点培育智库——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的支持下,已先后取得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一等奖、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银奖、校十佳团队等荣誉,所取得的成果也为浙江省社科联、拱墅区大运办及拱墅区社科联的相关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调研期间,团队足迹覆盖塘栖古镇、祥符桥、LOFT49文创园、大运河杭钢公园、西兴古镇、东巢艺术公园等关键节点,通过实地考察、结构化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收集多方意见,梳理现存治理短板与发展需求。

实践时间与地点

2025年暑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

实践过程及成果

在塘栖古镇,这座运河商贸古镇的典范之地,团队聚焦“传统商埠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特色并焕发新生”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调研。调研发现,尽管部分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但老宅改造的文化体验项目、夜间光影秀等创新举措,正有效吸引年轻群体驻足,为古镇注入了鲜活活力。

 转至祥符桥,这里呈现出古今交织的独特图景:明代古桥与现代新桥隔空相望,历史街区中老建筑与新业态和谐共生。走访中,团队注意到一个鲜明对比:年轻人多被新颖的公共空间和潮流文化吸引,对古桥本身的历史认知有待深化;部分老年居民则对环境的快速变化表达了关切。针对这些发现,团队提出创新构想——在严格保护古桥本体价值的前提下,运用3D建模、数字展示等智能技术,将传统石雕元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让古老遗产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体验。

 告别祥符桥的古今对话,大运河杭钢公园的工业遗存转型给调研团队带来了强烈震撼。这片昔日的钢铁基地,正从“工业锈带”蜕变为“文化秀场”,标志性的高炉、焦炉、筒仓群被精心保留为公园的景观骨架与记忆载体。团队深入考察发现,设计师通过现代科技赋能工业废墟,让输煤廊道变身星空步道,筒仓表面成为演绎历史的巨幕,数字技术让尘封的工业史变得“触手可及”,完美实现了工业遗产与人文精神、厚重历史与创新活力的交融。

沿着运河脉络继续探访,LOFT49与大运河1986文创园则展现了工业遗存的文创脉动。团队成员与园区创业者深入交流,亲眼见证旧厂房的红砖墙、锈蚀管道在设计师手中转化为装置艺术的骨架。更令人欣喜的是,创业者们积极从运河航运历史中汲取灵感,让坚硬的工业遗存内部生长出柔软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新芽,为工业遗产的文创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溯流而上,作为运河源头,西兴古镇的历史厚重感同样牵动着团队的心。这里保存着完整的古镇格局、青石板路,以及众多“过塘行”码头遗址——这些古代漕运物流体系的关键节点,堪称最早的“物流中转站”。调研中,团队聚焦古镇面临的活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核心挑战,围绕“如何建立有效机制吸引年轻力量参与社区共建与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探讨。成员们深刻意识到,千年运河不仅运输货物,更流淌着治理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亟待被重新挖掘,以服务于当代古镇的振兴之路。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从抽象走向具象:保护并非封存历史,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持续传承不是将历史封存于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要让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的血脉中持续流淌、焕发新生。当塘栖古镇响亮的市声融入杭钢公园铿锵的韵律,当祥符桥畔的古老石狮凝望着西兴码头悄然升起的华灯,一条穿越千年的运河,正在新一代青年的智慧与汗水中,澎湃着时代的脉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连接过去与未来,在于融入当下生活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创造。大运河的故事,将在青春的续写下,继续奔涌向前。桨声未歇,步履不停,浙大城市学院“大运河团”将继续探访运河古镇,以青春实践续写大运河的时代篇章,让千年运河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葛晓路
审核:王厚明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