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个暑假的“放飞”,为了让重回课堂的学生们好好“收心”,各个学校也使出了不同的“招式”。从课堂设计到课后作业,再到课外实践,学校的各种“巧思妙想”,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为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实现一场玩与学的“双向奔赴”。值此开学之际,杭州日报联合临平区教育局特推出系列专题《开学上“新”季》,带我们一起走进学校,走近师生和家长,看新学期临平校园里的新变化、新气象、新面貌。
在浩渺宇宙中,男孩张开双手,去拥抱太空中各种神秘的恒星——这是临平第一小学《漫画科学》最新一季期刊的封面。
作为该校校本课程“漫画科学”的成果展示,在这本杂志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学生脑洞大开的创作:科学家和他们研究的人体器官有一场深刻对话;微观世界的细胞也能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战斗机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有了可爱版的解说……
临平一小《漫画科学》期刊,学生讨论”漫画科学”课作业
“我们的‘漫画科学’课程主要由我和王能、钱颖两位老师负责,已开展了两年多。通过科学、语文与美术的有机结合,这个课程让学生经历从梦想到实现的创作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该校教师杨仁光介绍道。
事实上,像这样让学生不断发挥能动性的尝试还有很多。在临平,传统课堂仿佛都被施了魔法,正在发生一场场有趣的“化学反应”。
比如,简单的文字在校园里也有了更丰富的展现形式。在临平第三中学,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精心排练,将一篇篇经典的课文演绎成一个个生动的舞台剧,让“平面”的内容得以立体呈现;而临平文正小学则是从汉字出发,打造了课程基地走廊“汉字小博物馆”、文化阅读中心,以及“转角书吧”、班级“汉字文化角”等文化空间,让学生们真正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汉字之美。
塘南小学学生为枇杷苗嫁接
而在塘南小学,校园里盛放的枇杷花也在一次次的特色教学尝试中不断“结果”,成为该校的精品课程。学校积极探索项目式融创劳动教育,以省级精品课程《枇杷花开》、市区精品课程《田园大课堂》《亮彩纸屋》等为载体,通过优化、整合,开展了诸如“枇杷博物馆设计”“爱心鸟巢”“创意日历”等融合性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工程设计、建设、美化与改进,真正领悟“学以致用”的内涵。
精彩纷呈的教学尝试背后,离不开这些为课程“施法”的“魔法师们”。正是他们一次次精心打磨课程,不断在各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中追寻突破,才让学生们在学与玩中找到了平衡。
近年来,临平区以“五定四要”集体备课为驱动,每学期开展集体备课100余次,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真正让他们将课堂与作业有机融合,提高课堂效率,确保作业与课堂的双向融合。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学教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研究,不断精心打磨课堂教学,全力提升教学质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临平的美好教育。”临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