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杭州,秋意渐浓。“70后”郑女士(化名)收到了一份来自女儿的特殊重阳节礼物——双眼的“全身体检”。
在浙江省眼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的门诊室里,“70后”郑女士第一次向医生吐露藏在心底几十年的“秘密”。
“我从小就近视,小时候眼镜片厚得像瓶底,同学总笑我‘四眼妹’。后来,有了隐形眼镜,我立马就去配了,一戴就是几十年。”她轻声对医生诉说着,如果这次不是女儿坚持带她来医院检查,大概率会一直对眼睛“糊弄”下去。
像郑女士这样的中老年高度近视人群,并不在少数。他们成长于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眼镜曾是“书呆子”的代名词,不少人因此产生“眼镜羞耻”。后期,隐形眼镜成了他们的“救星”,却也埋下了眼健康的隐患。
郑女士的近视度数早已超过1000度。
“之前只去眼镜店验光,后面度数越来越高,就感觉店里验光验不准。其实也是要面子,怕验出来度数太高被人笑。”她红了脸继续说,后面隐形眼镜的度数全靠“毛估估”,1000度、1200度、1500度……“大概能看清就行,反正不想戴‘瓶底厚’的眼镜。”

患者在进行主觉验光
此次在医院体验了一整套科学验光流程后,郑女士几十年来的配镜逻辑被“颠覆”。“左眼1700度,右眼1950度。您的度数不算高,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按度数及时科学配镜最要紧。”验光室的医生暖心告知了郑女士的近视度数。
“我的眼睛度数竟然还能被测出来,太好了。”郑女士有些激动地说,三十几年来,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近视度数。
“普通眼镜店的电脑验光仪,的确难以检测超过2000度的高度近视,但这不代表度数‘测不出’。”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副主任陈君虹主治医师介绍,目前医院有主觉验光、检影验光等技术,即便3000度以上的近视人群也能精准测量出近视度数。
“很多人因为怕麻烦、怕检查,一直将就着戴不合适的眼镜,反而可能加剧眼睛的疲劳和不适。”陈君虹提醒。
“测出了准确的近视度数,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配一副框架眼镜!”郑女士说,此前近三十年天天佩戴隐形眼镜,眼睛会不定期出现干涩、瘙痒的症状,夜里上厕所还只能“全靠摸”,很不方便。
如郑女士般的隐形眼镜佩戴频率,会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吗?
陈君虹表示,隐形眼镜不是不能戴,但前提是“适合戴”。患者在佩戴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角膜、结膜健康状况评估,以及干眼、角膜内皮等功能评估。

陈君虹在为患者检影验光
“如果有结膜炎、角膜炎,或其他眼表疾病,强行佩戴可能导致角膜上皮缺损、糜烂,甚至引发严重感染。”陈君虹建议,即便患者眼睛情况适合佩戴隐形眼镜,也不建议每天长时间佩戴,更不应“一年戴到头”,“隐形眼镜与框架眼镜交替使用,每天佩戴隐形眼镜不超过8-10小时,回家后及时更换框架眼镜,让眼睛‘透透气’。”
更让郑女士感到欣慰的是,不仅测出了准确的近视度数,有了配框架眼镜的“入场券”,还有新材料让她彻底告别“眼镜羞耻”。
对于仍有“眼镜羞耻”的人群,陈君虹介绍了“好消息”:“如今,1.74高折射率镜片已能让近视眼镜轻薄许多。美观度和舒适度已大幅提升。此外,针对高度近视的‘RGP硬性隐形眼镜’透氧性更高、直径更小,更适合干眼人群,视觉质量也相对更稳定。”
测完视力后,郑女士去做了双眼的“全身体检”。
“您是高度近视人群中幸运的那部分人。眼底情况稳定,隔半年至一年时间来复查即可。”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眼底内科主任高玲主任医师告知。
郑女士“松了一口气”。“一直不敢来医院查眼睛,就担心眼睛度数加深,时间长了让眼睛里面出现毛病,搞不好哪天就瞎了。”她自嘲道,这下总算放心了。
但不是每位患者都那么“幸运”。患者更需要警惕的是,高度近视不仅带来视力模糊,还埋下了眼底疾病的“定时炸弹”。
高玲介绍,门诊的临床数据显示,大多数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存在眼底病变。大多数出现眼底病变的患者,因长期适应了模糊视力,未能及时察觉病情,部分患者直到眼前黑影固定、视力突然下降、视野缺损才匆忙就医,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高玲为患者仔细检查眼底
“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就像被吹胀的气球,眼轴拉长、视网膜变薄,容易出现黄斑出血、黄斑裂孔、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严重问题。”高玲进一步解释了背后的缘由,“这些疾病一旦发生,视力可能‘断崖式下降’,甚至失明。”
“实际上,眼底还是全身唯一能在活体直接观察到血管的部位。不仅能反映高度近视引起的病变,还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的眼部表现。”高玲补充,定期检查、及时干预,是守护眼健康与全身健康的重要一环。
“很多中老年人可能一辈子没做过眼底检查,总觉得‘还能看清’就不用来医院,最后失明了就很可惜。”高玲建议,高度近视(近视600度以上)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并学会进行自我眼睛健康监测。

患者在进行眼底检查
比如,日常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方法进行自我观察。可尝试交替遮盖一只眼,检查另一只眼有无视野缺损或局部遮挡或者视物变形,关注眼前是否出现黑影,如果黑影从飘动变为固定,或短时间内突然增多,需高度警惕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风险。此外,视物变形也是重要信号,如直线看起来变弯曲、视野中心出现暗影,很可能是黄斑病变的征兆。
除了自我监测,高度近视者还应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如篮球、羽毛球、蹦极、过山车等,以减少头部震荡和眼部冲击,降低视网膜脱离等意外发生的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