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在研究生阶段就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搭乘雪龙船参与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归来后,谈起这件人生中最为特别的事情,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环境学院的李成鑫,语气中依旧是满满的兴奋。
历次参与南极科考的队伍中,队员大多是优秀的研究员或者博士生,能在研二时就获得这样宝贵的机会,李成鑫坦言“离不开导师和教授工作室的全力支持”。
作为杭州的一所新型教学科研机构,杭高院有着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教授工作室。模式独特在何处?成效又有哪些呢?
高配置育人团队
学生可享受顶级学术资源
“参加南极科考的想法,是我本科期间就萌发的梦想,如今梦想照亮现实,得益于很多方面。”能拥有如此大的收获,李成鑫非常感恩,“导师张庆华教授领衔的教授工作室,是我圆梦路上最可靠、最信赖的‘伙伴’。”作为“中国极地考察先进团体”的核心成员之一,一直以来张庆华都在为极地全球前沿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李成鑫此次执行的科考任务,就依托于张庆华教授工作室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目前,在杭高院的8个二级学院中,共有61个教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一般由一名首席教授、两名青年学者、一名培育人才组成。教授工作室既是杭高院基本科研单元,又承担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工作室成员在一线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也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杭高院常务副院长郑崇辉表示。
杭高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命学院)开设的《细胞生物学》课程,自开课以来就受到各个学院学生的热捧。原来,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6位教师,都是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内深耕多年的顶尖科研人才,也全部都是国家“杰青”;其中课程的首席教授李劲松在去年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止是这门课,生命学院还开设了如生命科学导论、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门广受欢迎的品牌课程,而可以设置并开设这样系统课程的基础,来源于教授工作室高配置科研育人团队的引领和支持。”生命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张宇介绍,生命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共建承办,在杭高院与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生命学院(包括浙江省系统健康科学重点实验室)组成教授工作室团队的37名双聘教师中,有24位均为“杰青”,其中包括3位中科院院士。
在亲自走进课堂上课的同时,教授工作室里还有一些学术大咖级人物,为杭高院的学生提供科研领域顶尖的学术资源。在这一点上,年轻的博士后康婉晖感触很深。作为荣获“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的优秀人才,从全球顶尖的营养学科美国藤校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她,虽然在康大已经接触过不少营养研究学的前沿领域,但在导师林旭教授领导的精准营养与大健康工作室中,她仍不断有着许多全新的收获。“林旭老师工作室进行的研究有深度有广度,采用的是国际上领先的先进和方法,并且常常会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教授和团队开展学术讨论,使我受益匪浅。”
在纵向的学术资源以外,凭借着林旭教授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与营养标杆企业长期的合作,工作室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转化的实践平台,使他们能在横向维度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能为老百姓健康服务的产品的过程。“在杭高院,尽己所能为国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是我们一致的目标。”林旭说。
“朋辈引领”助力科研攻关
“团队作战”激发人才活力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教授工作室模式已成为杭高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金字招牌”。不止于工作室内,工作室之间的通力合作,让“团队力量>单打独斗”的专属特性也得到了显著体现。此前,生命学院的两位教授以课题负责人的身份与杭州的医院合作,参与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学院教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多位院士和首席教授牵头为项目建言献策,为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张宇说。
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杭高院。作为杭高院首个全职引进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去年加入大家庭的张夏衡老师,现在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俞飚院士工作室中的一员。“俞飚院士是我博士期间的导师,再次相聚我将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上以其为榜样,努力快速提升自我的全面发展。”有了优秀前辈的指引,张夏衡对未来信心十足,同时也期望能将自己所学的前沿科研思维训练方式带入杭高院,为杭高院的教育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培养杭高院自己的“小苗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是在打造高品质的育人环境,也是长期阶段中的情怀和义务。
“创办一流育人体系,为国家不断输出科技精英人才,是杭高院的初心和使命。”杭高院党委书记马里松表示,为了助力培养更多“国际化、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杭高院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回答好习总书记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