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期中途临危受命的老师,曹骋年纪轻轻,却不畏艰难困苦,全身心投入山区少数民族支教事业,成效良好。寒微路上,曹骋用一片炽热心肠为山区彝族孩子打开对外求知的大门,散播文明的火种,繁荣的希望。”
近日,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志愿者鉴定报告飞到了杭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本木源助学协会在报告中,对一位00后大学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就是浙江财经大学2021级学生曹骋。
今年4月至7月中旬,曹骋自发奔赴2308公里外,海拔约2600m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四干普村小学支教。他身兼数职,同时负责讲授三年级语文课、英语课、篮球课以及幼儿班看护,最忙碌时一天上5节课;备课,授课,批改作业,检查卫生,校园执勤,每天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近12小时。经过3个月的教学,该年级语文平均分提高了10.23分(百分制),期末成绩在全乡各村小中名列第一。他的教学工作得到美姑县团委与协会的一致肯定,他也因此荣获了“优秀支教志愿者”称号。
谈到支教的念头,曹骋表示此前对四川凉山教育状况一直略有耳闻。偶然间,他在网络上看到美姑本木源助学协会紧急招募支教老师的信息,便果断申请支教并顺利任教。该协会是非政府公益组织,以“教育就是唤醒,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指导思想,连续5年奔走在“教育共富”第一线。
四干普村小学位于山腰,教学楼主体为平房。全校仅有3个班:幼儿园30人,一年级27人,三年级17人。在党委、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桌椅、黑板、课本、纸笔、水电一应俱全,教室、田径场等基础设施也正改造升级。
政府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为当地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无法改变的自然环境,是曹骋支教道路上的巨大阻碍。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两千多米高的海拔,头晕、胸闷等一连串的高原反应,曹骋一时难以适应。四月中旬,又正值当地雨季,天空时不时便会飘下几场大雪。在江南是温暖柔和的春季,但在四干普,随处可见的是银装素裹的群山。虽然环境艰难,但他支教的想法始终坚定。
支教之初,此地的教育现状让曹骋感到不解与震惊。基础最差的三年级学生连拼音都难以认全。随着了解的深入,他表示,“近年来,山里与山外的的教育资源差异已经在党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化‘鸿沟’为‘咫尺’。我能做的不多,只是给孩子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陪伴。”对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曹骋主动牺牲休息时间来进行一对一单独辅导,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在群山间,如何向从未见过海洋的孩子们解释课文《海底世界》中“乌贼利用水的反推力运动”呢?面对这一教学难题,曹骋果断舍弃复杂的原理阐释,选择让学生实践出真知。通过2人互推来理解何为“反推力”,以此直观感受科学知识。授课中也不乏有难以举例、无法类比的知识点,曹骋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数遍。他表示,“孩子们理解能力的普遍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见识受限。”为了让学生们知道大山外有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人生,曹骋在黑板上手绘中国地图,标注出凉山与杭州的位置和距离,上方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此刻,他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着泪光。
“愿你们将传统铭记而不遭其禁锢,愿你们与时代同行而不受其侵蚀!”思政课上,曹骋介绍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以此勉励学生们立志考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建设家乡。
秉持“教育一人,造福三代”的理念,曹骋与其他二位老师共对一、三年级的44个家庭进行了家访。由于部分学生家长不善普通话,双方交流只能通过学生翻译进行。虽然当地人生活没有城市生活般讲究:用树枝当筷子,人畜同居,席地而坐……通过家访,曹骋更加明白教育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穷苦是可怕,但是比穷苦更可怕的是穷苦而不自知,改变现状必须依靠教育!
支教过程中,最让曹骋动容的是学生的作文。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在《我的奖状》中写道,“我也觉得只有知识才能走出大山,这样我就有许多条路和梦想……”;另一位学生则在《假如我变成了大老板》中提及自己当了老板后“要帮老百姓,给老百姓钱,要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得很好。”山间的孩子们,虽不及城里的孩子们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内心的善良,并不输于城里的孩子。
3个月期至,曹骋孤身拖着行李走在连接四干普村小学与美姑县城的山路上,一个当地人开车下山认出他来,便邀他上车送至县城。在曹骋打算支付车费时,司机连连摆手拒绝,用生涩的汉语说:“不用钱,你们大学生能从城里来教我们的小孩,真的特别感谢!”曹骋认为,这是对他支教工作最大的肯定!
支教结束后,曹骋回到浙江财经大学继续学业。从教师回归到学生,曹骋发现了自己的成长。在大学课堂上的每一次汇报,他不再怯场。他喜欢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感觉,讲台带给他的是前所未有的享受感和满足感。“这3个月的支教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共同富裕,教育先行’的分量,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做回学生,我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日子,也更加期待新学期的成长。也希望能影响更多大学生投身支教事业,为共富之路筑牢教育之基!”曹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