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们都可以去到自己想要的未来。”清脆的话语落下,背景音乐缓缓响起,五个女孩的追梦故事由此开始。日前,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师生精心创作编排的话剧《同学少年》亮相追梦堂。
《同学少年》根据浙江外国语学院学生真实成长故事改编而成,生动讲述了五位大学生在青春的迷茫和困惑中找到曙光,逐梦前行的故事。主人公邱浩然选择从军入伍,把成为一名职业军人作为人生的目标;林小安和严清华专注学习,她们认为读研深造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张想想利用专业优势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创办公司,成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谢忆苦立志从事国际志愿服务,选择远赴非洲磨练自己,帮助他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困境中,“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指引着她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激发了前进的动力。
作品从大学生视角出发,以朋辈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积极进取,敢于吃苦。
话剧《同学少年》创新了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是学校立德树人成果的生动展现。“学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青年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用话剧‘小舞台’搭建思政‘大课堂’,是学校组织师生创作《同学少年》的初衷,亦是学校开展榜样教育,弘扬先进典型,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于艺术教育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校党委书记宣勇介绍说。
曾两次扮演主人公谢忆苦的包伊雯表示,能够演绎身边榜样的故事,是荣幸,亦是责任。“在谢忆苦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风貌,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昂扬斗志,做不被定义的自己,跳出舒适圈,用自己的双手铸造想要的未来。”剧中谢忆苦的原型——赤道几内亚孔子学院志愿者周健民是浙外首批援非汉语教师志愿者。2015年,赤道几内亚孔子学院成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出身的周健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加入志愿服务大军,开启了他的2年国际志愿服务之旅。
“前不久,我从公众号上再次读到周学长分享参加赤几孔院志愿服务的故事,时隔多年,学长依然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我相信,一代代浙外人接力下去,这个故事会越讲越久,越来越精彩。”包伊雯说。
如今的周健民已是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一名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谈及那段特殊时光,他表示,“两年的非洲志愿者教师经历让我强烈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汉语教师的成就感。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一定会在世界某一个角落认真地绽放。”
“第一次拿到剧本,我便被张想想的故事深深吸引。同为外语人,张想想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学习外语的另一种出路,明白了语言不只是工具,还有着更大的社会价值。”剧中张想想的扮演者郭佩文介绍说,张想想的原型是浙外西班牙语专业学生朱烜,朱烜利用外语优势,在校期间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创立了杭州欧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多语种培训服务。
如今,杭州欧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先后在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开设教学点,提供西班牙语、法语、日语、韩语、德语、意大利语、雅思等语言培训课程,年均培训1000多人,年营业额500余万。除此之外,朱烜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母校给予的帮助,与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合作创立“和山共语”多语种师训品牌,持续开设公益性高校教师小语种培训课程,目前已培训全国各地近千位高校教师。
扮演“顾大为”的楼文轩回忆说:“记得有一场戏排了很多次都没过,虽然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但没有一个人抱怨,都默默地按照导演的意见逐一改进。”那场戏排了近20遍,收工时已接近凌晨,大家反而觉得空前的充实。“沉浸式的排练,在精进表演能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吃苦耐劳的重要性,敢吃苦、肯吃苦、能吃苦,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挫折的痛苦、成长的困惑、朋辈的激励、立志的信念、逐梦的选择……剧本角色深深融入到每位演员的神情、言语、动作当中。在70分钟的真情演绎,五位姑娘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观众,引发了情感的强烈共鸣,纷纷表示从朋辈榜样身上汲取到前进力量。
2022级朝鲜语专业学生王炜翔说,话剧中人物的不同人生选择不仅让我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也丰富了我对末来的规划选择。尽管“道不同”,但他们的远大目标却是一致的——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青春永向党!我希望能如剧中人一般,坚定梦想,努力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唱响“我在窗口写青春”最强音。
据了解,本次话剧展演是该校在第一版演出的基础上,从演员遴选、剧本完善到话剧编排上进行的再版创作,创作团队从创作到排练整整用了一年。从晨光熹微到皓月当空,从酷暑到金秋,40余名师生始终坚守在舞台上。一遍又一遍的排练,一次又一次的磨合,最终成就了这部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美育元素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成功向观众演绎了浙外人“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