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系统与传统医生诊断相比,诊断的准确率和速度都提高了不少!”来自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邓雨正介绍道。
邓雨所说的,是她与团队共同开发的一款智能医疗辅助筛查系统—“智影”。“智影”是以Transformer为基础的串行任务网络系统(ST2),它以结直肠癌病人的动脉期CT影像和医生标记出的结直肠肿瘤掩模图像为基础,实现了结直肠肿瘤的自动分割与淋巴结转移的智能诊断。“智影”不但弥补了传统结直肠癌误诊率较高的缺点,也减少了病人接受穿刺活检和肠镜检查的痛苦。
据了解,邓雨大一便开始接触医疗辅助算法,从最初简单的模型,到如今“智影”的诞生,而她做这些的初衷,源于自己的母亲。
专业赋能,辅助母亲疾病治疗
邓雨出生在浙西山区一个乡村里,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的事情大多由母亲操劳。长年累月的忙碌使母亲患上了慢性病。乡村医疗条件匮乏,母亲时常需要换乘几班公交车,花费两三个小时去县里的医院看病。
出于心疼母亲,上了大学后,邓雨结合所学专业,经过大量文献阅读,反复的代码调试,最终提出了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肝脏成像中肝脏肿瘤的三维重建与分割,由此来清晰地呈现人体肝脏部位的健康状况。
邓雨表示,乡村的基层医生对CT影像的诊断水平普遍不高,而将模型应用在乡村中,能够大大提高基层医生对病情判断的精准性,缩小了乡村与城镇的医疗水平差距。
模型的开发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是第一次独立开发模型,邓雨设计的代码存在较大问题,且在运行中出现了漏洞。困难的突破得益于导师宋海裕,她说:“我很感谢宋老师,他总能及时给予我技术上的支持,在模型算法的优化以及性能提升上,他都帮助过我很多,模型的成功离不开他!”
家里外公和大姨都因癌症早早离去,癌症的遗传性令邓雨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她也因此对癌症相关事项尤为关注。邓雨发现,结直肠癌作为第三高发的癌症,却没有在术前准确判断其淋巴转移的方法。为突破这一瓶颈,邓雨借助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的机遇,携手团队开发了“智影”。
谈起“智影”的诞生,邓雨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形。竞赛时间的紧迫、代码量的增加、成员时间的协调都是她和团队面临的问题。团队中大多数成员都是首次接触该类比赛,对比赛内容还不熟悉,因而很难快速进入协作状态。但邓雨和团队成员都表示:“即使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但我们仍敢于面对挑战!”
他们多次组织讨论以促进合作效率,提高成员对系统的认知。团队中几位面临考研关键时期的成员也积极配合,顶着学业压力为团队提供模型技术支持。同时他们加强对问题的研究,争取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最终在重重压力下成功开发出“智影”系统。
“‘智影’的诞生令我领悟到了所学专业带来的价值,也加深了我对专业的热爱,更激励着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对乡村、对社会的服务中去!”邓雨坚定地说道。
不忘初心,用实践与知识焕发乡村新颜
“回到家乡去,回到梦开始的地方”,这是邓雨一直以来的愿望。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出,邓雨的家乡衢州市龙游县成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这对人工智能专业的邓雨来说,是将所学回馈于乡村的好机遇。为了解乡村振兴和数字化建设情况,邓雨利用暑假,与学院同学组成“稻浙里来,智创乡村”实践服务团,深入杭州市新围村与义乌市陇头朱村开展未来乡村数字化与教育场景调研。
“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乡村进步”是邓雨实践服务的长期目标。她和她的团队运用自身所学,通过数据维护、数据库构建、Web设计开发、算法设计开发等方法,为乡村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多次获批知识产权。其中,邓雨团队开发的智学润乡Web平台将乡村旅游与科普学习进行结合,通过农业科学教育、农业技术实践等六位一体课程设计来实现引领数字乡村和数商兴农。
三年来,她和队员们走遍6个未来乡村试点,敲开200余户村民的家门,邓雨心中明白,只有躬身实践,才能知道乡亲们需要什么。针对现在乡村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利用不充分、文化赋能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他们提出了数字化解决方案,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赋能情景化研学,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更加立体的营销。八百余份问卷记录着邓雨及其团队的艰辛,万字的报告是他们浓浓乡土情结的见证。
“母亲让我走出家乡,是为了让我改变家乡,成为一个温暖、有用的人。我大学的学习目标一直是用专业知识改变乡村人们的生活,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做我认为对的事情和我想做的事情。”邓雨告诉记者。
开发医疗辅助系统、躬身实践服务乡村,邓雨的努力与自立自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不久前,她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这份荣誉在她眼里意味着国家的肯定,更意味着责任和使命,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她并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停下脚步,她始终心怀感恩,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的日子里将继续前进,将专业所学投入实践,用知识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