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夜饭我也要露一手。”说这句话的,是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2022级学生徐超毅。此前,他在学校后勤“师味”工匠室的劳动教育课上,学会了一道蛋黄茄盒。面对镜头,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的年夜饭我也要露一手。”
2024年1月中旬,学校后勤“师味”工匠室经过装修改造,正式面向学生开设课程,这也是该校后勤劳动教育课上,第一次教授学生烹饪热菜。
据后勤餐厅负责人傅英介绍,“师味”工匠室是学校后勤继物业“绿叶”工匠室(教学生培育绿植,制作绿植景观等课程)之后,专门打造的餐饮类工匠工作室。在现场,记者看到,工匠室分为烹饪操作区和展示区,其中操作区配有7台电子炉灶,可同时满足1位指导老师和6位学生现场教学,另有电蒸箱、冰箱、搅拌机、压面机、电烤箱等,可同时实现中、西式餐点的现场教学。在展示区,8位餐饮领军人才、省级青年工匠及后勤金牌师傅等授课老师的专业特长、获奖荣誉以及参赛作品等信息一目了然。另外,工匠室内还单独开辟了一块学生作品展示区及“心愿墙”,分享同学们的学习感悟及对后期课程的设想等。
记者还观察到,为了让同学们能直观了解厨房设备的操作程序,管理员细心地在设备上粘贴了设备使用说明小提示,以及应急处理方法,让同学们了解设备性能的同时能更容易上手操作。
傅英告诉记者,工匠室既是作为内部员工的技能培训基地,同时也用于餐饮菜品的研发和推广。后续,工匠室将常态化向同学开放中式烹饪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给同学们上课的老师,擅长各类中式热菜烹饪、冷拼、食品雕刻、中西式面点等,经验丰富且技术专业,在这样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学到“烧菜做饭”的“精髓”。
负责这道蛋黄茄盒烹饪的指导老师,是杭师大仓前校区慎园餐厅的主管彭国荣。他是中式烹调高级技师,烧菜这件事,他已经做了27年,先后在省高校后勤烹饪技术大赛、省高校后勤职工系统食堂职工烹饪大赛上获得银奖。
记者走进课堂现场时,彭国荣正手把手地教同学们怎么切茄夹。“切的时候用的是巧劲,茄子细,就要斜着切,让横截面大一点,这样夹肉馅就能饱满。”彭国荣一边说,一边做了几次示范,“茄盒制作的难点在于切好的连接点要刚刚好,就像一个合页,要做好这个‘合页’,关键在于用刀的力度:力度大了连接点容易断,太薄了,在油炸的过程中馅料就容易散;力度小了,连接处太厚,包裹的馅料太少则会影响口感。”
随后,彭国荣把面粉、生粉、泡打粉等一一摆在同学们面前,通过提问互动的形式,教大家如何从外观上分辨面粉、生粉、泡打粉,怎么科学配比、调和各种粉等。调面糊的时候,要加多少水,搅拌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点,彭师傅说得仔细,同学们听得认真。
要上灶了,同学们都很紧张,彭国荣讲了操作要点后,让大家轮流尝试蘸面糊、炸茄盒、裹黄蛋。“筷子只夹住一小部分就好了,这样面糊就会包裹完全。下油锅动作要麻利啊,不能拖泥带水”“哎哎哎,这个快捞出来,要焦啦”“这个还不行,再多炸一会”“小心啊,别烫着自己”……彭国荣眼里看着同学们手里的活,手把手地指导,嘴里念叨着每个动作要领,生怕同学们操作失误或是伤到自己。
一起学的张哲涵同学也告诉记者:“以前在家只做过蛋炒饭。这次的劳动实践让我感觉到了妈妈做饭的不容易,没有想到切菜需要好的刀功,没有想到火候这么难掌控,没有想到调料的比例这么难配对……今年过年,我也想回家给家人做这道菜。指导老师还教导我们做菜和学习是一样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过程中还要不断试错,有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像菜咸了加点糖,面粉多了加点生粉,不断地总结试错才可以完成菜品。”
经过复炸后的茄盒出锅时,香气四溢。也有同学趁热打铁,问师傅,是不是他爱吃的蛋黄南瓜也可以这么做。彭师傅给他竖了个大拇指,告诉他,掌握了这道菜的制作技巧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学会其他类似的菜。“蛋黄南瓜、糖醋里脊这类菜品做法都是同样道理,油炸这一步很关键,而且记得一定要复炸:第一遍是为了定型,第二次下锅复炸是为了将茄盒内的馅料炸熟,还能提高茄盒的酥脆口感。酱汁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配,简单一点的话,炸好的茄夹,撒上椒盐,味道就很好了。”
傅英说,这堂课还只是一次试点,后续,“师味”工匠工作室的老师还会根据同学们的需求和喜好,结合中国八大菜系,在菜品制作工艺、文化特色、历史渊源等方面进行讲授,讲述中华食育文化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