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名称: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耆幼联护”社会实践队
指导教师:李解语
学生负责人:沈思怡
投稿主题:第四大类【青探·“一枝一叶”的温暖表达】
《2025年浙江省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细则》明确提出“推动政策下沉社区,降低老年群体参与门槛”。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耆幼联护”社会实践队响应政策要求,以杭州市“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及“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民生实事为导向,先后走进桐君街道迎春社区、康乐社区、富春江镇大洋坪社区、横村镇独山社区等多个社区,开展“1元适老微改造”互动课堂,并同步调研老幼共享空间现状,旨在通过青年力量推动适老化政策落地的同时,探索满足老幼共同需求的共享空间模式,让政策暖意与代际温情通过实践渗入社区肌理。
时间:2025年6月25日—7月
地点:杭州市桐庐县桐君街道迎春社区、康乐社区、富春江镇大洋坪社区、横村镇独山社区等社区。
(一)共性问题的捕捉
走访中发现,杭州不同社区的老人对适老化改造存在共性困惑:迎春社区李爷爷“担心改造成本高”,康乐社区陈奶奶“看不懂补贴政策条款”,大洋坪社区刘奶奶“不知道手机怎么申领”。同时,也发现家长们对社区内适合老幼共同活动空间的需求,不少家长表示“希望有个地方能让老人看着孩子玩,自己也能安心做事”。这些问题成为“1元改造”课堂及老幼共享角调研的核心设计依据——用“小成本+通俗化”破解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兼顾老幼双方需求。
(二)差异化场景的适配
在老旧小区,重点演示“防撞角包裹老式木桌”“防滑垫贴合瓷砖地面”等低成本改造,同时考虑儿童活动需求,讲解如何在改造中预留孩子玩耍空间;在新建社区,侧重讲解“智能感应灯”“可调节扶手”等与补贴政策的衔接,以及这些设施如何方便老人照看儿童。统一用“社区老人改造账单”举例(如“买100元改造件政府补30元”),搭配“浙里办APP截图标注”,让不同社区的老人都能听懂、会用,也让家长们了解改造对孩子安全的益处。
(三)代际需求的观察
课堂上,多个社区的老人自发提及“改造后想和孙辈共用空间”:迎春社区的陈奶奶在学习防滑垫铺设时,说道:“孙子周末来总爱光着脚跑,铺宽点他踩上去稳当,我也不用总盯着喊‘慢点’。”她反复调整垫子边缘的贴合度,既确保自己洗澡时脚下不滑,又下意识为孩子预留出安全活动范围,这种“一人改造、两代受益”的考量,直接指向老幼共享空间“安全兼容”的核心需求。这些自发行为远超“单纯适老改造”的范畴:老人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始终将孙辈的活动需求纳入考量,从空间布局到物品选择,处处体现“老幼共处需兼顾实用与情感联结”的深层诉求。
(一)政策知晓与应用
覆盖杭州8个社区300余位老人,全部掌握防滑垫铺设、防撞角安装技巧,部分老人还会向孩子讲解这些安全知识;其中16户通过队员制作的《大字版补贴申领指南》申领补贴,2个社区将指南张贴在公告栏供居民参考社区联动的成效。
(二)与各社区居委会合作
建立“1元改造互助点”:由实践队培训社区老年志愿者,在迎春社区带动15户老人完成居家微改造,用“1元改造材料包”完成小型改造,过程中不少家庭的孩子也参与其中,形成“青年指导+老人互助+孩子参与”的可持续模式。
(三)老幼共享需求初步梳理
通过课堂观察与社区走访,整理出老幼共享空间的3类基础需求:地面防滑需兼顾老人行走与儿童跑动、桌角防撞需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碰撞风险、活动区域需预留代际互动的基础空间。这些需求尚未转化为具体的设施方案,仍处于调研记录阶段。
从迎春社区那片1元钱的防滑垫,到朝晖社区老人给邻居打电话分享的“补贴划算经”,再到孩子们参与改造时的欢声笑语,这些细微的改变,正是政策在“一枝一叶”间的生动体现,也是代际温情流动的真实写照。杭州多个社区的实践证明,青年力量能让抽象的政策条款,变成老人洗澡时的安稳脚步、打电话时的满意笑容,以及孩子们在安全环境中玩耍的快乐身影。这场以“1元”为起点的行动,不仅是对“青探・一枝一叶的温暖表达”主题的呼应,更让“老有所安、幼有所乐”的民生承诺,在杭州的社区里落地生根,为老幼共享角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