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浙江丽水青田县赋能乡村振兴暑期支教团队:鱼灯舞动,以非遗课程提升“洋留守”儿童的乡土认同感

杭州新闻 2024-08-05 20:20:00 10.4w阅
记者 王泽英 实习生 沈雅针

实践团队: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浙江丽水青田县赋能乡村振兴暑期支教团队

指导教师:赵歆、杨沁儿、顾蒙

学生负责人:郭畅

投稿主题:“十大攀登行动”主题 第四大类市域协调均衡发展

实践目的与意义

经前期调查发现,青田县“洋留守”儿童存在缺乏乡土认同感的问题,同时青田鱼灯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探索其解决路径,本团队开展了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本项目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提供特色课程和跨文化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深化学生对青田鱼灯舞的认识,推动青田鱼灯舞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本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深入了解青田鱼灯舞的发展现状,探索其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时间与地点

2024年7月7日—7月19日,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

实践过程

本团队与共青团青田县团县委、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政府、青田县方山乡学校进行工作对接,确立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安排及人员保障工作。在支教过程中,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英语、汉语、二外、师范)优势,融合青田当地非遗文化——青田鱼灯舞,为青田县“洋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丰富的特色课程,包括鱼灯舞与外语融合课、手工与舞蹈课、英语趣配音、手语探秘、阳光心理、寻梦西班牙等,从而丰富“洋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培养他们传承、保护、发扬家乡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团队也对“洋留守”儿童乡土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一对一访谈、家访的形式,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并鼓励社会对“洋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与关注。此外,团队聚焦当地非遗鱼灯舞,采访鱼灯制作手艺人和当代鱼灯舞舞者,学习鱼灯舞相关历史知识、文化,体验制作过程与经典舞步,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新方式。

实践成果

团队的实践成果主要分为三方面——“外语+非遗”特色课程打造,实地调查结果和文创品牌打造。

鱼灯舞与外语融合课

鉴于青田县为著名华侨乡这一特点,团队因地制宜,为“洋留守”儿童打造了以鱼灯舞为重点的“外语+非遗”课程,主要课程有鱼灯舞与外语融合课、创意鱼灯设计、DIY手工鱼灯、鱼灯舞蹈课。通过趣味化、新颖化的学习方式,孩子们都设计了自己的个性鱼灯,能够学习并掌握鱼灯舞相关词汇、进而进行外语表达,讲述鱼灯舞的历史渊源、独特魅力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同时,通过参与其他兴趣课程,孩子们能够使用简单手语,讲简单的日语,用西语进行自我介绍等。

课表

鱼灯手工课

实地调查从“洋留守”乡土认同感和非遗鱼灯舞两角度展开。实地调研期间,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洋留守”儿童乡土认同感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暑期课程的13名三至六年级学生中,有9名小学生未来可能前往国外与父母共同生活。

在问卷的“后期是否愿意留在国内生活”选项中,所有13名调查对象均表现出倾向于在中国生活的意愿。在尊重学生沟通意愿的基础上,结合1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团队选取了7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访谈过程中,团队围绕四个维度与学生展开交流:家乡心理归属感维度、家乡建设责任感维度、家乡文化认同感维度以及国内外对比认同感维度。访谈结果显示,“洋留守”儿童在以下三个方面呈现较高的认同感:家乡心理归属感、家乡建设责任感、国内外对比认同感,然而在家乡文化认同方面还有待提升。此外,团队安排了对两位学生家长的访谈。

毕业会演合照

通过家访,团队得知孩子本身出国意愿不强烈,更多是父母规划孩子出国——这与预期大大相反。“洋留守”儿童的乡土认同感情况总体乐观,但在提升家乡文化认同感方面还有待提高,这需要家庭、学校、当地相关部门做更多的努力:家庭带孩子多参与,学校给机会多体验,当地相关部门多举办文化节、展览等,让儿童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不停留于“我听过”“我看过”,而是“我懂”“我欣赏”。

鱼灯舞表演

同时,团队也有幸采访了鱼灯舞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永元师傅以及青田县方山乡村支部林书记,并就非遗鱼灯舞传承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杨师傅表示尽管鱼灯舞在当地节日庆典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继乏人的现状仍令人担忧。林书记则表达了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鱼灯队,为其增添活力的期许。

林书记接受实践团队采访

而出于对鱼灯舞发展现状的担忧,团队尝试设计了鱼灯舞系列的文创品牌,来助力非遗鱼灯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文创品牌以“冀”为核心理念,寓意“予童以鱼,冀其添翼”,表达了对青田县“洋留守”以及非遗鱼灯舞在下个阶段甚至未来,能够蓬勃发展的期许。

文创产品

本次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浙江丽水青田县赋能乡村振兴暑期支教活动,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深刻体现了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本团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青田县“洋留守”儿童乡土认同感缺失问题出发,以青田鱼灯舞的文化传承为着力点,通过特色课程的设置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实施,本团队有效提升了当地“洋留守”儿童的外语表达能力,并显著增强了他们对青田鱼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认同,为文化自信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青田鱼灯舞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能性,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次支教活动不仅是一次教育实践的探索,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本团队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育模式,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杨俏颖
审核:余敏 陈浩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