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筑梦前陈”暑期支教实践服务团
指导教师:倪佳慧
学生负责人:郑煜腾
投稿主题:“十大攀登行动”主题 第四大类市域协调均衡发展
“筑梦前陈”支教基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前陈村,自2014年成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暑期实践基地以来,每年的暑假,筑梦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都会来到这里进行支教活动。在这里,志愿者们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各种兴趣爱好,致力于让孩子们度过一个难忘的夏天。时至今日,志愿者们在前陈开展支教活动已满十年,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本年度筑梦前陈支教团队是由十一名优秀学子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团队成员来自多个专业背景,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财务、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及自动化等。这些专业背景赋予了团队成员独特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够为支教活动提供丰富且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团队的成员们充满热情与爱心,关注农村孩子及其他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与成长。
一年来,团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上的各类志愿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次支教活动是团队的一次重要实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相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帮助。同时成员们也极具爱心与责任感,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此次支教服务活动。
在此次支教活动中,团队成员们以分工协作的形式,立足实践地点的真实需求,围绕教学、调研和公益活动三大方面,全面支持金华前陈的教育发展:
1.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引导孩子们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开阔认知视野: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3.培养创新精神:通过科技创新类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
4.增强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孩子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7月14日至7月26日,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前陈村
团队成员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1.课堂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辅导,同时结合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开设计算机、智能科学、电子信息等兴趣科普类课程,以孩子们容易理解的方式展开教学;
2.文化传承:通过传统文化讲座和手工艺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本地的文化遗产。在课余时间中,团队前往了实践地附近的上山遗址开展文化调研,把了解到的知识讲述给孩子们听。同时团队成员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课,例如农耕文明历史课,剪纸、绘画、音乐、太极等美育课程,帮助孩子们切实感受了文化的魅力;
3.科技创新:开展科学实验和创新工作坊等课程,手把手教会孩子们做实验,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团队还开设了杭电智能车、编程小技巧、人脸识别模型等科普课程,以亲身经历带领孩子们感受科技的魅力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
4.课外活动:组织趣味运动会、艺术创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夹气球、吹乒乓球、叠杯子等考验团队配合以及身体综合能力的比赛,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我们还计划开展魔术、摄影、设计等特色课程,全方位助力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5.家访了解:通过与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沟通交流,将支教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了孩子们的家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父母对孩子们不同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广大父母们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同时与家长们共同探讨了教育问题,推动着更好更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实现。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一群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盛宴——为期两周的科技夏令营。在这个夏令营当中,我们不仅开设了智能车技术体验课,还开展了人脸识别科普课,编程实习体验课。这不仅仅是一堂堂简单的课程,更像是一把把通往探索之路的钥匙,开启了孩子们走向未知世界的大门,激发了他们对于科技无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孩子们对科技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们的未来播下了技术学习的种子。
在为期两周的科技夏令营活动中,我们这群年轻的志愿者们利用自己在大学期间参加智能车竞赛的经历,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集理论学习、动手实践为一体的全方位教学环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到智能车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其背后的技术支持,还能亲手参与到智能车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去。志愿者们充分利用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经验和参赛经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横生的教学环节。孩子们通过简单的编程语言,如Scratch等,学习了基本的逻辑思维和算法概念。尽管这只是初步接触编程的基础知识,但孩子们展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课堂上,孩子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了一套完整的智能车组装套件。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如何安装传感器、编写控制程序,并最终让自己的智能车实现自动导航和避障等功能。每当一个小目标达成时,孩子们的脸上都会洋溢出自豪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除了实际操作之外,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科普讲座,分享了智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无人驾驶汽车到农业自动化,再到物流配送系统,智能车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些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此外,志愿者们还分享了自己在智能车竞赛中的经历和心得,讲述了如何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这种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也激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除了智能车技术体验课,我们还特别准备了一场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彩展示,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高科技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于未来科技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还能亲手参与到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去。
在课堂上,孩子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机会亲自体验人脸识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设置人脸识别系统来验证身份,并且通过模拟情景,他们了解了这项技术如何帮助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每当一个新功能被解锁时,孩子们的脸上都会露出兴奋的表情,眼中闪烁着对科技的渴望。
此外,为了让孩子们意识到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志愿者们还特别强调了如何在使用这些技术时保护自己的隐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互动问答,孩子们学会了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人隐私的安全。
这次展示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孩子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孩子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对于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此次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未来,我们将继续举办更多类似的科技教育活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下一代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在为期两周的科技夏令营中,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别具匠心的编程教学课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编程入门体验,更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课程中,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尝试编写简单的程序,比如让屏幕上的角色按照预设的路径移动、跳跃或者做出各种动作。每当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那种成就感让他们对编程充满了无限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志愿者们还设计了一些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编程作品。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编程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编程来解决问题。
此次编程课程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编程的乐趣,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世界的大门。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技术学习的种子,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掌握一定的编程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不仅能够提前接触到前沿科技,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课上,小郑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学生们详细介绍了上山遗址背后长达万年的悠久历史。小郑老师不仅讲述了该遗址的重要性,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探索水稻在这片土地上的演化历程。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折纸课堂上,小庄老师指导学生们亲手制作各种精美的折纸作品。通过耐心的教学和示范,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折叠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创作过程中的快乐与成就感。
音乐课上,吕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随着琴键的跳跃,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之中,他们跟随着吕老师的琴声,放声歌唱,释放着内心的情感,在音符间找到了自由与放松。
绘画课上,彭老师激发了学生的无限创意。在她的鼓励下,学生们拿起画笔,大胆地在纸上勾勒出自己心中的梦想与憧憬,每一幅画作都充满了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魔术课上,刘老师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成功吸引了所有学生们的注意。通过一系列神奇的魔术表演,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欢笑,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传统文化课堂中,毛老师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太极的文化内涵,并亲自演示了太极的基本动作。学生们跟随着毛老师的动作,体验了这项古老运动的平和与宁静之美。
实验课上,陆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不仅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简单易懂,也让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支教老师们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梦想与希望的种子。这次支教之旅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分别的时刻如约而至。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我们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留恋。虽然这段支教时光短暂,但我们与孩子们之间建立的深厚情谊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这些珍贵的记忆和情感,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此次支教活动,我们体会到了所谓教育的闭环性,好像当年讲台上老师给予的教诲成为了成年以后正中我们眉心的子弹。在为孩子们教授课堂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把道德品质教育融入日常交流中,引导孩子们发展乐观积极,正直善良的个人品德。在这里,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心灵的陪伴者。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爱的传递性。
1. 数字化教育平台
案例:支教地区普遍采用“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以及完善教学,平台不仅具备一流的教育资源,涵盖全方位的教学课程体系,更有一线的教师进行授课教学,大大提升了农村教育的现代化程度,提高了广大一线城市教育模式的普及率,促进农村地区学生受教育程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也为前往支教的同学提供了广泛的参考和借鉴。
杭州可以借鉴并建立自己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利用已有的互联网技术优势,汇集杭州市内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包括视频课程、教案资料等,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此外,还可以从技术支持和创新的角度,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优化在线学习体验,比如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进度推荐相应的学习材料。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评估体系,帮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进度,定制个性化学习情况分析。
定期对支教地区的教师进行在线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教学。
2. 社区参与和家庭支持
案例:支教地鼓励社区和家庭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社区校长鼓励支教团队前往附近的非遗文化中心、上山遗址公园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地点参观调研,让志愿者在支教的同时也能体验当地的文化。家访过程中,志愿者在家长们的身上深深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体贴理解和殷切期望,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由此开展声乐艺术课和趣味运动会,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建议:杭州可以在重视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家校合作,让家长和社区成员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不仅仅是关注课堂成绩,更关注孩子们的日常表现和课外活跃程度,具体措施如下:
亲子活动安排:组织亲子活动,如户外拓展训练、家庭阅读日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鼓励。
社区资源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如科技馆、文化中心等场所,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也能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机会。
志愿者参与:鼓励社区内的志愿者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来,比如担任课外辅导员、组织特色活动等,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孩子们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文化场所,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上述措施,不仅可以增强家庭和社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还能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