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七彩课堂绽芳华,筑梦青春实践行”小分队
指导教师:郭常娟、孙丹霞、乐益娜
学生负责人:贾诗琪
投稿主题:“十大攀登行动”主题 第四大类市域协调均衡发展
实践团队由护理专业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8名大学生组成,指导教师有护理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专业资质。团队聚焦“一老一幼”群体需求,发挥专业特长,面向乡村的小学生和养老机构里的老年人开展“七彩课堂”公益服务,涵盖“红色”急救课堂,爱心守护生命、“黄色”安全课堂,筑牢安全防线、“金色”党史课堂,重走光辉历程、“蓝色”工匠课堂,传承精益求精、“绿色”环保课堂,守卫绿水青山、“银色”银龄课堂,守护身心健康、“青色”清廉课堂,永葆清廉本色等丰富内容。
一老一幼,是老百姓的牵挂,全社会的关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更好地了解国情、感知社会、服务群众、提升本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贡献力量,增进幼有所教、老有所乐,用实际行动守护“朝夕美好”。
2024年7月5日—7月19日,海宁市周王庙镇之江村文化礼堂、海宁市丁桥镇永胜村文化礼堂、杭州佰乐时光养老机构
一、情暖乡村学子,助力乡村振兴
7月5日-10日,实践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在海宁市周王庙镇之江村和丁桥镇永胜村文化礼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教育活动,共有100余名小朋友及家长参加。
“红色”急救课堂上,通过情境导入、生动讲解、模拟演练以及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团队成员向小学生和家长们讲授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技能,并手把手地教小学生规范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黄色”安全课堂上,从防溺水的夏日警钟,到防烧烫伤的家居小贴士,再到防诈骗的智慧启迪,团队成员采用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普及了防溺水、防烧烫伤和防诈骗等实用的安全知识,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安全无小事。
“金色”党史课堂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团队成员引导小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革命先烈事迹,再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和宣讲党史故事,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蓝色”工匠课堂上,团队成员讲解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并指导小学生开始制作手指花作品,让匠心在指尖绽放,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蕴含的专注、精益和创新。
“绿色”环保课堂上,团队成员讲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大家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并围绕垃圾分类方法开展小游戏。小学生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份责任,需要每个人从点滴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经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与体验,小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展现了无限的热情与活力,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将继续努力前行,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二、关爱老年群体,弘扬敬老美德
在杭州佰乐时光养老机构,实践团队以课堂为载体开展尊老敬老志愿服务。
“银色”银龄课堂上,团队成员为老年人解析了糖尿病防治的常见误区,宣讲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并通过小游戏的方式为老年人生动讲述了如何预防记忆力下降,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老年人的印象。
“青色”清廉课堂上,邓洪莲同学带领老年人回顾廉洁诗词,讲述了廉洁小故事。
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师生们还为老年人测量血压,并指导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挂号,解答老年人提出的健康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饮食和运动建议,鼓励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过程中,师生们与老年人亲切交流,有幸认识了著名医学科学研究员石其贤以及有着40多年党龄的原街道工作者潘菊芬。两位长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工作经历,勉励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保持自信和好心情,勇于克服困难,发挥好带头作用。团队成员表达了对前辈们的崇高敬意和美好祝福,表示将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当下生活,练就过硬本领,做好祖国的接班人,为新时代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年人送去了温暖和关爱,提升了师生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的本领,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积极参加尊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将爱与责任传递下去,为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贡献青春力量。
三、走进美丽乡村,了解村情民情
社会实践期间,实践团队走进美丽乡村,通过采访村民、参观学习多方面了解了村情民情。
在海宁市之江村,小分队队员采访了村民代表吴顺根爷爷,吴爷爷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从耕田种地到摘桑养蚕,后在挑战与机遇中勇于创新,开始带领其他村民一起种植葡萄。此外吴爷爷掌握了建筑工程的本领,建造了全村大多数房屋。在吴爷爷的带领下,村民们通过勤劳和智慧携手走上了共同富裕路,整个村庄也逐步走向繁荣,于去年被评为海宁市三星级共同富裕村。通过交流,团队成员了解了共同富裕村的历史,也学习到优秀村民的宝贵精神品质。
在海宁市云龙蚕桑记忆馆,大家深入自然课堂,探寻蚕桑非遗技艺,参观了蚕茧做成的金龙灯彩、不同字体的蚕字、国务院颁发的嘉奖令等荣誉奖状、珍贵的老照片、养蚕种桑老物件等一系列展现云龙蚕桑历史的展品。通过参观学习,团队成员增进了对种桑养蚕技术发展、蚕的生长过程和蚕桑生产民俗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到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也体会到一代代村民“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
在海宁市永胜村,团队成员参观了玉米共富馆,了解了玉米的生长过程和价值、海宁市玉米种植分布情况以及永胜村玉米产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到在党建引领下,永胜村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农产品,共商抱团新思路、共建联合发展体、共管产销全周期、共护持续致富路等先进做法,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完善“一老一幼”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浙里办”的“浙里护苗”服务聚焦孤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同时面向省内未成年人、家长及社会热心人士,提供“我要求助”“我要报告”“关爱帮扶”等功能模块,不断丰富服务场景,打造地方特色专区。建议通过大数据精准有效收集儿童需求,发挥精准帮扶作用,提高关爱保障水平。
在建立“一老一幼”服务队伍方面,一是建议加强对专业化养老托育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队伍,更好地满足农村及社区“一老一幼”群体的服务工作。二是建议充分利用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建立起养老托育的志愿服务队伍,对专业化服务队伍进行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