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冠军|深耕密封胶胶粘剂领域28年,稳坐国内市场“头把交椅”

杭州新闻 2024-10-22 10:38:00 6.4w阅
记者 金婷婷 萧山微融圈 曹慧娜

开栏语

锚定五大产业生态圈构建,站在新发展起点上的杭州,培育出不少“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本报推出“我就是冠军”系列融媒报道,试图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冠军故事,展示杭州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与自信。

第四期,我们来到的冠军企业是位于萧山区蜀山街道的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


冠军名片

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是专精特新梯度大满贯企业,是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致力于为全球建筑、汽车与交通运输、新能源、电子电器、消费半导体、照明、医疗、航空、通用工业等细分领域客户提供密封粘接创新解决方案。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杭州峰会主场馆、杭州亚运会三馆、浙江博地中心……漫步在钱塘江畔,外立面是玻璃幕墙的地标建筑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而要将一块块接近100公斤的玻璃牢固且安全地构筑成巍峨高楼的外壳,少不了一种名为有机硅密封胶的胶粘剂。

企业参与杭州亚运会三馆建设

密封胶胶粘剂行业“很小却也很大”。它在大化工行业占比很小;但它的应用范围极广,常常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大作用。在建筑、工业等密封胶细分领域中,位于萧山区蜀山街道的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的佼佼者。企业年产值近30亿元,28年来主导产品建筑用有机硅胶粘剂市场占有率长期稳居国内领先。

之江有机硅的“冠军”之路起于1996年。彼时,已经做到国企中层干部的会计师何永富从同学口中听到了一种“硅酮胶”的工业产品,在建筑市场需求旺盛。辞去工作后,何永富成为硅酮胶行业里的一名创业者。

初创时期,自嘲是“门外汉”的何永富带着团队“走千山、过万水、跑断腿、磨破嘴”,不惜重金聘请行业专家,并在行业内率先从国外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

但和强大的外资品牌抢夺订单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地标建筑上,业内总会引发“用进口胶还是国产胶”的讨论。

与国际一流企业“掰手腕”,唯有在产品、技术上发力。比如,为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角胶产品,研发部门前前后后就调整了200次左右。企业技术研发骨干李云龙介绍,通过不断尝试、修改实验方案,团队最终实现技术突破,使中试产品粘接密封性达到国际水平。

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品牌信誉,之江有机硅逐渐拿到了走向行业顶尖、走向国际的“入场券”。从“鸟巢”国家体育场、G20主场馆、上海世博中心到各大机场航站楼、火车客运中心,之江有机硅均参与其中。

从无名之辈走到行业翘楚,创新是之江持续进阶的“不二法门”。近年来,之江有机硅对标国际先进,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去年,还与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成立联合实验室,聚焦于新型胶粘剂、密封胶及其原料合成方法、功能助剂等方向进行设计与开发,致力于让胶粘剂粘性更好、污染更小、成本更低。近两年,公司还连续入选浙江省科技厅“尖兵计划”和浙江省科技厅“领雁计划”,进行产业链“卡脖子”胶粘剂的进口替代研发。

当然,之江有机硅并没有停下进阶的脚步。随着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之江有机硅把密封胶胶粘剂创新解决方案从建筑领域拓展到了工业汽车、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子半导体、先进电子封装等几十个领域,为轨道交通客户提供隔音降噪、汽车轻量化等密封粘接创新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之江有机硅的海外市场足迹已经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海外经销商近30家,成为国内胶粘剂行业内拥有国际化战略布局的领先者。除了全国各地的地标建筑,大家熟知的吉利、比亚迪、理想汽车、华为问界等产品均有之江的身影。

回顾之江有机硅的“夺冠”之路,始终没有走多元化、多业态发展的路径,而是一直稳扎在胶粘剂行业“按兵不动”。

何永富说,之江“专注”但不“守旧”。“我们保持对行业的高度专注和热爱,但同时保持开放、创新的思维,和上下游、国际同行保持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拥有更宽的国际化视野和更广的创新理念和思维。”在他看来,“单项冠军”们专注主业,精工细琢,不是一味地扩张,将资源集中于细分市场,持续做深,持续做强,通过“专、精”的发展模式取得行业竞争优势,在产业链内部拥有绝对话语权。

之江有机硅的成长历程,也是萧山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产业激流勇进的缩影。去年,萧山区“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增量、总量均位列全省第一,“专精特新”已成为萧山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到2026年,萧山区力争实现“双翻番”(梯队数量翻番、工业增加值翻番)目标,成为杭州全国专精特新名城核心区、全省专精特新第一区、全国专精特新集聚新高地。

责任编辑:赵玉福
审核:方亮 骆炳浩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