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城·杭州志】大学生考研“上岸”后继续“备考”,他说这次“考试”关乎别人的生命

杭州新闻 2025-04-28 15:25:00 1.8w阅
通讯员 楼威 刘璐 叶景栋 记者 王泽英

“我们的学生刚刚考研‘上岸’,又马不停蹄地去捐献造血干细胞,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彭萌萌告诉记者,这两天学院有个小伙子收获了大家满满的点赞。

4月25日上午8点,浙江省人民医院的采集室里,22岁的陈奕扬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血液从右臂流出,经过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左臂缓缓输回体内。这是他入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4年间的第20次献血——这一次,他捐献的是造血干细胞。

由于此次需求量较大,采集分两天进行,共采集了371毫升。由此,他成为杭州市第374例、浙江省第119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是“生命的种子”,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能力,可用于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捐献过程类似于“外周血采集”(非骨髓抽取),通过血液循环分离机提取,安全性高。

今年3月,陈奕扬接到了红十字会的通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成功匹配。对他来说,“喜”上加“喜”的是,当时他刚刚收到考研“上岸”杭电通信工程学院的好消息。“接到电话时,我正沉浸在考研成功的喜悦中,没想到紧接着又迎来这样一个特殊的‘喜讯’。这就意味着,得到我所捐献的干细胞的患者,能有机会脱离生命危险,背后的那个家庭能获得生的希望。”陈奕扬说。

陈奕扬在高中时期就喜欢研究临床医学。他的宿舍书架上,《病理学》等专业书籍与通信工程教材并排放着。假期他去医院做义工,周末就把医学书当课外书看。正是这份对医学的热爱和执着,让他了解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2023年5月,他在献血时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得知儿子要捐献,母亲叶女士起初很有顾虑,担心影响健康。陈奕扬并未草率坚持,而是邀请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同科普。最终,科学战胜了担忧,叶女士不仅全力支持,还鼓励儿子:“如果你真的决定了,就不能再撤退,万一匹配上了,人家是拿你做救命稻草的,你这个时候退出,对人家来说是致命一击。”

为确保捐献质量,陈奕扬每晚提前上床休息,每周坚持游泳锻炼。“就像备考一样认真对待。”陈奕扬说,“因为这次‘考试’关乎别人的生命。”

巧的是,陪护陈奕扬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是陈奕扬在杭电的学长、浙江省第10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靳毅。靳毅目前担任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拥有211次献血次数、81100毫升献血总量。

捐献当天,另一位杭电学长、中华骨髓库第1748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肖扬腾也过来探望,更以亲身经历为陈奕扬疏导紧张情绪。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们自己来说,其实是很平常的事,但对患者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想到这里,就觉得一定要去做。”陈奕扬说。

责任编辑:杨俏颖
审核:余敏 陈浩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