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到周末,位于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的胡征慧人工智能训练师技能大师工作室(下称“胡征慧工作室”)便会涌入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中有人工智能领域从业者,也有跨界转行的职场人,他们希望通过“充电”的方式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
近日,这家培训人工智能“幕后工匠”的工作室成功入选2025年高新区(滨江)新认定的八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该工作室也是杭州市首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我们是一个集理论学习、应用实战、能力认证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平台。”工作室负责人胡征慧透露,早在工作室组建前期,她及团队成员已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训练师相关教材编写、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竞赛、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攻关等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行业洞见和实战经验。截至目前,已有数百人通过工作室参与人工智能知识科普、公益讲堂等技艺交流活动。
黑板上一侧写满数学公式,另一侧则是数据图表,通过概率建模和条件推理,将先验知识与观测数据结合起来——这正是胡征慧工作室开展的一堂人工智能训练师公益科普课程。
作为一门新兴职业,人工智能训练师指的是使用智能训练软件,在AI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及其他辅助作业的人员。这门新风口上的“未来职业”,有什么“通关密码”?
胡征慧解释到,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人工智能训练师分为五个等级。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门槛较低,侧重于数据的清洗与标注,尤其是五级(初级工),只要年满16周岁即可报考;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难度逐级递增,二级(技师)基本能独立训练一项智能体,一级(高级技师)则要具备跨领域综合管理与创新能力,堪称行业“金字塔尖”的人。
“这门课则类似于综合学科,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训中掌握更丰富的AI实操技能。”胡征慧说,未来在为“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培训班制设课程时,团队计划将内容分为基础、应用两个层面开展。其中,基础培训是大头,占比近70%。
教学中,基础培训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机器学习核心算法、数据挖掘等内容,讲师会特别引导学员们花更多时间掌握数据采集、模型部署的每个流程,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张完备的知识脉络,好似打下了一座大楼的“地基”。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牢固的“地基”,“楼”能造多高,剩余30%左右的应用培训将延展出无限空间。
位于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实训基地,内部宛若人工智能体“聚宝盆”。其中既有面向仓储物流、加工制造、机械装配等应用场景的装配机器人、打磨机械臂,也有用于医疗领域的手术机器手、无人驾驶领域的自动驾驶训练车。
“针对要参与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评价的学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他们能在多个领域的仿真环境中完成数据清洗、算法优化、系统部署等任务。例如,一级(高级技师)的实操培训,学员除了需要编写代码,还要将模型部署到自动驾驶训练车中,把软硬件结合,自己动手‘跑’通全流程。”胡征慧表示。
数据显示,作为人工智能训练师杭州市社会评价组织,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了超700人的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评价认定工作。其中一级(高级技师)和二级(技师)20人、三级(高级工)超350人、四级(中级工)超250人、五级(初级工)超80人。
35岁的小严是其中的一员。他是诺基亚杭州研发中心的一名软件开发技术人员。今年5月,了解到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有人工智能训练师评价认定后,他便报名了四级(中级工)的评价。“这算是我给自己职业生涯‘中年危机’中找到的新路子。”小严回忆,在胡征慧工作室组织的人工智能知识科普宣讲中,老师讲得非常细致,各种大模型的区别、AI的实现方式等都会涉及,他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将熟悉的C++、Java语言切换至Python编程语言。
此后,他不仅顺利考取了四级(中级工)人工智能训练师证书,还继续“深造”,在完成三级(高级工)培训后已经会利用大模型搭建智能体了。“那一刻,我还挺激动的。掌握了新技能点后,我感觉自己在公司迎来了新的价值。”最近,小严正依托自己搭建的智能体,思考着如何帮助公司节能降本。
与小严不同,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刘易由于没有编程基础,学习过程比较坎坷。“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比较吃力,有些专有名词也很难理解,很多技能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学会的。”刘易说,但好在人工智能训练师并非设计师,比如,Python提供了高效的高级数据结构,能简单有效地编程,通过看书、多练习以及老师的指导,长进还是比较快的。
今年6月,刘易如愿通过了三级(高级工)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评价认定。“回来后,我第一时间向团队伙伴们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我们人力资源行业的应用场景。我们将依托现有数据,训练出自己的人工智能体。”他说。
小严、刘易并非个例。据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数字创新中心人工智能训练师评价主管杨光透露,目前报名参与评价的学员年龄集中分布在25至35岁之间,其中职场“老兵”是主流,他们来自工业、医疗、通信等多个行业,在职场中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困境,希望掌握更多人工智能相关的储备知识,手握一个新的职场敲门砖,在后续转型的时候有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除职场“老兵”外,初入职场的“新兵”将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又一重要力量。目前,胡征慧工作室正在筹划面向学生群体的人工智能训练师集训。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也影响着人才需求的变革。面对学校人才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挑战,我们想基于专业优势和行业沉淀积累,帮助他们快速提升技能,打破壁垒,加速学用转化,尽快与产业衔接。”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数字创新中心主任、杭州市数字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秘书长陈梦祥表示,这也是响应国家“技能照亮前程”专项培训行动的号召,推动实现数字人才培育“最后一公里”的愿景。
同时,她坦言,应对技术迭代是一项终身课题,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作为杭州市数字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第一届轮值主席单位、人工智能训练师杭州市社会评价组织,希望与胡征慧工作室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在名师带徒、技术攻关、技艺交流、技能研发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功能,“跑”出人工智能领域终身陪伴的模式,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
从数据标注到算法优化,从系统运维到跨行业赋能,人工智能训练师折射出传统职业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的巨浪中,这处人工智能“幕后工匠”的孵化地人来人往,一群群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跨界者”在这里出发,走向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