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名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脉促富”实践团
指导教师:姚君毅
学生负责人:钟凯
投稿主题:第一大类【青读·“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团队深入“两山”理念发源地,探寻一根竹子如何从生态守护者蝶变为富民金钥匙,解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通过调研非遗竹扇产业、数字化赋能、闲置资源活化等实践,总结上吴村“护山—活山—兴山”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两山”转化范式;同时引导青年学子以专业知识服务乡土,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中贡献青春智慧,续写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5年暑期,浙江省安吉鄣吴镇上吴村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每一片翠竹都承载着生态价值转化的期待。近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数脉促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鄣吴镇上吴村——这个享有“中国竹扇之乡”美誉的古村落,开启了一场特别的“青读”之旅。他们试图在这片竹海深处,解读一根竹子如何从“绿水青山”的生态守护者,蝶变为“金山银山”的富民金钥匙, 探寻“两山”理念在乡土大地的生动实践。
护山:竹林深处的生态守护与资源禀赋
上吴村的故事,始于连绵起伏的竹海。实践团成员们踏入村庄,便被满目葱茏所震撼。这万亩竹林,不仅是上吴村最宝贵的生态屏障,更是其发展的根基。“过去靠山吃山是砍竹卖竹,现在靠山吃山更要懂得养山护山。”村支书徐义勇在座谈中点出了关键转变。村里严格保护竹林资源,科学规划采伐,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正是这份对“绿水青山”的精心守护,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鄣吴竹扇的独特原料和品质保障,奠定了产业转化的生态基础。
活山:非遗匠心唤醒沉睡资源的价值转化
“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核心在于找到转化的路径。在上吴村,这把钥匙就是传承百年的竹扇技艺。实践团拜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国斌等数十位老师傅。在他的工坊里,一根根普通的毛竹,经过繁复精细的手工工序,化身为兼具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的精美竹扇。“选材十分讲究,纹理要均匀,韧性要足。”储师傅说道,“每一刀、每一磨,都凝聚着对自然材料的敬畏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这份匠心,赋予了本地毛竹远超原料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附加值,成为“点绿成金”的核心引擎。实践团成员们看到,这门古老手艺正吸引着年轻学徒的加入,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也让“活态传承”成为驱动“两山”转化的内生动力。
兴山:数字赋能与资源盘活,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如何让“金山银山”更可持续、惠及更广?这是上吴村正在探索的课题,也是实践团调研的重点。村委团队提出了盘活闲置农房、竹林、边角地等资源的规划,这正是拓展“两山”转化通道的实践。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所长,深入调研:
竹扇产业升级: 走访作坊、工厂等产业链条。计算机专业学生思考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让鄣吴竹扇突破地域限制,“飞”向更广阔市场,提升“金山银山”的成色。
闲置资源活化: 测绘待改造民居、评估竹林经济带潜力、调研边角地价值。规划相关专业学生探讨如何将闲置空间转化为竹扇文化体验馆、竹主题民宿或文创工坊,实现生态资源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多重收益。
全域资源整合: 倾听村民(老人、青年、商户)诉求,力求在保留乡愁原貌与引入新业态间找到平衡点。实践团意识到,“两山”转化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文化账,需要兼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村民福祉。
青读感悟:青春力量续写“两山”新篇
“这些师傅们一生守护竹扇技艺,是‘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者;村里盘活资源求发展,是‘金山银山’的积极创造者。他们共同书写着‘两山’理念的乡村实践。”实践团成员深有感触。此次“青读”,不仅让学子们看到了上吴村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更深刻理解了“两山”理念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实践团表示,后续将结合调研数据,为上吴村量身定制方案,重点在非遗数字化传承推广、竹林生态经济价值深度开发、闲置资源文旅融合活化利用等方面提供青年智慧。他们希望,用数字化工具和创新思维,助力上吴村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更多路径,让这片竹海扇乡的振兴故事,成为“两山”理念在新时代更加绚烂的注脚。
在安吉的青山绿水间,上吴村以一根竹子为笔,以百年匠心为墨,正在描绘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画卷。浙水院学子的青春实践,正是这幅画卷上增添的一抹亮色,他们用脚步丈量、用专业解码、用行动续写着“两山”转化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