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名称: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公共基础部“畲创'乡'浙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教师:柴祝平、邹大东、李猛
学生负责人:章慧祯
投稿主题:第三大类【青读·“五年规划”的美好图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部署“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浙江衢州开化县正以此为指引推进“千万工程”建设。在“十四五”收官之年,杭州职业技术大学组建“畲创‘乡’浙里”暑期实践团队,通过数字化赋能、场景化构建、IP提炼等创新路径,助力当地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2025年7月1日至3日,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根缘寻艺,以“创”促传承
调研首日,团队踏入衢州开化5A级景区根宫佛国。该地不仅创下“全球最大根雕博物馆”吉尼斯纪录,其承载的开化根雕,作为浙江省级非遗,正以“根”为媒,串联起自然生态与人文传承的奇妙联结。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团队在根佛景区与华夏根文化景区,被巨型根材的“化腐朽为神奇”所震撼。在非遗工坊触摸根雕制作工具时,“三分雕琢,七分天成”的创作哲学化作可感知的技艺传承逻辑。其深刻揭示了中国人赋予“根”的精神厚度——这既是自然馈赠与人文创造的融合,更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后续团队将以此为考量,从创新内容设计等维度破局,让千年根文化借创新驱动,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潭头问荷,以“旅”兴经济
7月2日清晨,实践团队走进开化县池淮镇潭头村。该村是国家3A级景区,也是国家级特色村寨、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队员们聚焦当地荷花的种植规模、产业链延伸等进行调研,深度挖掘生态资源。在池淮镇党委副书记李豫婷的专业导览下,队员们知悉了多姓共居、民族交融的历史。在民族服饰体验中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团结内涵。后续研讨中,政校企三方围绕“荷畲”研学方案碰撞思路:开化县政协副主席方金菊、池淮镇党委副书记李豫婷从资源禀赋、产业规划锚定发展方向,团队师生以IP创意、大数据等创新赋能。团队与潭头村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以构建长效机制,并赠送由我校特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同学们共同完成的雕版印刷作品《一叶西湖》。会后,团队于村委会报告厅开展“非遗+”反哺教育活动,以“荷花”主题的雕版印刷、漆扇制作承载廉洁教育,感受清正内涵。团队将以“荷畲”文化为核,打造特色研学产业,推动生态、文化、经济效益协同,助力潭头村乡村振兴加速跑。
金星树魂,以“绿”筑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期间曾到访开化县金星村,指引其成为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者。依托全省首个党建治理主题场馆——钱江源党建治理馆,红色基因融入生态研学。队员们在走读金星村体会富民产业扎根、村民生活巨变的同时,深感这些场景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教材,也是让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的当代样板。村口古银杏树承载着村庄文化根脉。这棵经雷击获救的“吉祥之树”,既凝结着村民对自然的尊崇与生活祈愿,更以世代延续的祭祀传统,彰显着对生态与文化的坚守。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守护,恰是绿色发展的精神根基——乡村的生态之美,从来与文化传承深度交融,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此次开化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一步探索都在将文化根脉与发展动能深度联结。团队将带着这份实践所得,持续以创意激活资源、以行动反哺乡土,让文化有传承、产业有活力、生态有底色,推动乡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