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兴教裕农”实践团:多彩课堂播种希望,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杭州新闻 2025-08-08 18:38:00 2.4w阅

实践团队介绍

实践团队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兴教裕农”实践团

指导教师:郑王梁

学生负责人:牛雨露

实践主题:第三大类【青访·“五年规划”的美好图景】


实践目的与意义

本次实践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挥浙江外国语学院专业优势,为温州泰顺县雅阳镇及周边儿童搭建多元学习平台。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趣味文化课堂拓宽其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借心理健康活动守护心灵成长;依托浙南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引导孩子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同时调研当地教育、文化与发展情况,探寻教育共富和乡村振兴路径,为团队积累经验、为当地提供参考,展现了青年担当,对乡村教育、红色传承及振兴意义重大。

实践时间与地点

2025年7月19日至26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雅阳镇


实践过程及成果

7月19日,“兴教裕农”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温州泰顺实践团走进温州市泰顺县雅阳镇,开启暑期实践活动。自 2019 年起,浙江外国语学院已在当地累计开展七次暑期支教与党建研学活动,为乡村教育和文化发展搭建坚实平台。本次活动通过主题宣讲、趣味学堂、文化调研等形式,助力泰顺教育共富,探寻乡村振兴路径。

趣味课堂播撒知识种子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跟随匹诺曹的脚步来一场不一样的意大利之旅!”“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图序中的美味荔枝大家想不想品尝一下?”随着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解,实践团队正式开启了今年百福岩村及周边四个村庄的“家门口的夏令营”。他们发挥外语类名校特色,设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从书本走进跨文化的奇妙世界;立足专业优势,融合文化传承与语言魅力,团队教授孩子们用荔枝拓印记忆诗歌中的风味;以“润泽心灵·守护成长”为核心理念,团队打磨多元活动,通过“情绪捏捏乐”等实践创作课程,为学生们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

“在课程的教授中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其实教育从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像荔枝树扎根泥土那样,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好奇与热爱,借着自然的养分,悄悄长出对世界的向往与对自我的认知。这种双向成长的温暖,正是我们坚持把夏令营办进乡村的意义所在。”23汉师3班的贾茹同学感慨道。

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挖掘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团队依托浙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组织抗战记忆宣讲、文创IP等举措,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团队党员主讲的“八十载初心不忘,重走抗战路忆峥嵘”主题宣讲,从抗战烽火讲到新时代崛起,让孩子们读懂和平的珍贵;国旗下的“红色故事演讲赛”上,低年级学生李飞翔那句“我的爷爷是解放军”,道出了最质朴的家国情怀;团队创新设计的红色文创IP“廊小桥”,以泰顺廊桥为原型,为红色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让英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代代相传。

(红色文创笔记本外观设计)

(红色文创徽章外观设计)

深入调研触摸发展脉搏

在雅阳镇百年启明学堂,斑驳课桌上的童真对话,让教育坚守与文化传承在古建中静静流淌;共富搬迁展示馆里,声光电技术勾勒出从 “深山忧居” 到 “安居乐业” 的蝶变,让 “共同富裕” 成为孩子们看得见的家乡变化;国立英士大学旧址的青砖黛瓦间,先贤在困厄中守护文脉的坚韧,深深震撼着师生心灵。调研路上,每一步都踏在泰顺振兴的脉搏上。

一周的实践虽结束,但 “兴教裕农” 的故事仍在继续。正如连续三年赴泰顺开展支教实践的22汉师2班牛雨露所说:“这片土地教会我的,远不止如何把知识种进山野 —— 我们的方向就藏在这‘精神故乡’的土壤里,像泰顺的廊桥一样,一头连着书斋里的理想,一头接着大地上的需求。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模样,也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回应。”越来越多的浙外学子自发前往泰顺,这片土地的故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支教”。

这份坚守,正是 “兴教裕农” 最温暖的注脚。浙外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知识点亮希望,在乡村教育的天地里,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责任编辑:杨俏颖
审核:王厚明 陈浩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