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语通丝路”暑期实践团
指导教师:戴力
学生负责人:姜靖雯
实践主题:第五大类【青荐·“杭州故事”的青春推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文化交流不断向拉美、南欧、俄罗斯等非英语区域延伸,传统模式下的单语种传播已难以满足海外市场对多元文化的需求。尤其在影视出海领域,语言翻译不精准、文化信息转换不到位、传播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尤为突出,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
在此背景下,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语通丝路”暑期社会实践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组织来自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德语等六大语种专业的学生赴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多语种+国际传播”,努力消弭中外文化传播隔阂,推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影视作品出海。
2025年7月1日至31日,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外语青年大有可为。”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语通丝路”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浙江华策影视集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国际传播实习实践。
在华策影视海外新媒体中心,面对“西班牙、墨西哥等国家(地区)传播受限”等问题,团队积极制定以“精准掌握平台推流机制”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构建多频道媒体矩阵,高效运营海外视频账号,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并开展多语种线上宣讲,提升海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接受度。22级西班牙语专业学生高欣悦激动地说:“以前觉得‘讲好中国故事’很宏大,离我们很远,但通过实践,我们看到外国观众为《国色芳华》里的‘唐潮风韵’所打动,真正体会到国际传播的价值。”
团队成员运营海外视频账号
“想要提高影视文化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与认可度,就是要不断‘点燃’外国观众的情感共鸣!”22级意大利语专业的王译萱在实践探索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带着这份启示,队员们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努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精准国际表达。在字幕翻译环节尤为注重目标受众的语言使用习惯与文化接受模式。实践成员深入研究当地表达方式,在翻译中灵活融入地道的俚语与文化典故,显著提升了观众的代入感与亲切感。团队共完成8种语言的视频字幕翻译与校对任务,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剧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效果。在剧集内容本地化方面,成员们依托所学跨文化传播理论,系统分析各语区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节奏偏好,围绕热播剧开展叙事剪辑再创作,通过重新构图、压缩节奏、选取高潮片段等手法提升观看体验。短剧宣发环节中,团队根据不同地区用户的兴趣偏好匹配内容类型,灵活投放短视频,并利用AICover、剪映AI等新工具进行视觉内容生成,在海报设计中融合当地文化符号,提升视觉识别度和文化共鸣。
团队还充分利用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区域优势,创新引入算法优化标题和数据驱动内容迭代等技术,打造了一套“可复制、可量化、可持续”的影视短剧出海范例。通过持续监测后台数据,基于播放时长、留存率和点击率等指标,团队不断优化视频标题、封面和发布时间,逐步形成“内容—平台—数据—反馈”的闭环传播机制,成员们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从语言使用者向文化传播者的转型。
团队成员探讨如何提升微短剧海外传播效果
在1个月的实习实践中,团队运营的YouTube账号实现粉丝从0到20万的突破,还打造了10余条爆款视频,总播放量破千万。此外,团队成员们还参与了《国色芳华》《太平年》等热播剧的海外宣发工作。“当看到海外观众为中国文化点赞,我真切感受到,国际传播就是把课堂里的‘小语种+’,变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坚实步伐。”21级法语专业林心怡在实践结束后有感而发。
团队成员参与海外热剧宣发工作交流会
“实践团队肯吃苦、善钻研,愿意扎根国际传播,正是推动影视作品出海亟需的青年人才。”在座谈会上,华策影视集团董事长赵依芳对团队作出高度评价。西语学院党委负责人表示:“影视出海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西语学院将以本次实践为契机,切实加强与华策影视集团的深度合作,努力培养更多‘能沟通、懂文化、善传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生与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
下一步,西语学院将进一步探索把人才培养嵌入华策海外运营项目,合作构建从字幕翻译、内容剪辑、平台运营等在内的全流程、全链条培养模式。
“语通丝路”团队成员不仅在传播数据方面取得佳绩,更在能力培养上得到提升,在自我认知上完成转型。通过本次实践,他们的外语翻译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得以锻炼,实现了从“语言使用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跃迁。此次实践,团队用扎实的成果回应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号召,也为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出海传播提供了浙外智慧和浙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