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名称: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学工部星火筑梦小分队
指导教师:杨乐克,杨晓光
学生负责人:李鑫魁
实践主题:第三大类【青访·“五年规划”的美好图景】
本次实践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同时探访嵊州非遗文化,推动资助育人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通过校地合作、政策宣传、文化探访等活动,一方面让国家资助政策惠及更多困难家庭学子,消除他们因经济原因辍学的顾虑;另一方面,使队员们在非遗文化浸润中提升艺术修养与文化自信,为学子打开文化传承之门,为文化传承和各行各业创新储备人才。
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嵊州市新昌县,包括澄潭街道白雁坑村、东王村、嵊州越剧博物馆以及嵊州文创园
2025年7月3日,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学工部“星火筑梦”实践小分队深入浙江省嵊州市新昌县澄潭街道白雁坑村,开展为期三天的“政策宣讲+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国家级地质文化村,白雁坑村不仅生态资源丰富,更蕴藏着深厚的越剧文化和精湛的根雕技艺。实践团队通过“校地共建、政策宣讲、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既为乡村学子铺就成长之路,又为非遗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校地共建搭平台 长效帮扶注活力
实践队抵达首日,与白雁坑村村委会举行“校地共建实践育人基地”签约仪式。村党支部书记斯伯荣表示:“这次合作既解决了困难家庭的教育之忧,也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带来了新思路。”团队特别邀请越剧表演艺术家王老师和根雕非遗传承人张师傅担任文化顾问,未来将定期开展“政策+文化”双主题实践活动。
签约仪式后,团队成员与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当地的教育需求和文化传承现状。双方还共同制定了未来一年的帮扶计划,包括定期开展政策宣讲、文化培训以及为当地学生提供学业辅导等。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为白雁坑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政策宣讲进万家 资助政策暖人心
在政策宣讲环节,团队创新采用“越剧+入户宣讲”的形式。队员们向当地越剧艺人学习经典唱段,将资助政策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越剧唱词,通过生动的表演向村民传递政策信息。“国家政策真是好,助学贷款解烦恼……”朗朗上口的唱腔让村民们在艺术熏陶中了解政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受村民喜爱,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纷纷表示通过越剧表演更容易理解政策内容。
此外,团队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政策宣传手册,详细介绍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政策的申请条件和流程。队员们分组入户,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对一的政策解读和申请指导,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学子都能享受到政策的温暖。
根雕技艺传匠心 文化帮扶双推进
团队深入走访中发现,村里多位学生家长是根雕艺人。为此,队员们专门组织“根雕技艺体验课”,邀请非遗传承人张师傅现场教学。在张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雕刻根雕主题作品,并将成品赠予受助学生家庭。受助学生小钱的父亲感动道:“没想到孩子上学有资助,我们的手艺也能得到关注,真是双喜临门。”
活动中,队员们还协助张师傅录制了根雕技艺教学视频,计划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一非遗文化。同时,团队与村委会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帮助当地根雕艺人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青春力量助成长 实践感悟收获多
三天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资助政策的重要意义和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团会成员表示:“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们将政策带到乡村,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责任。未来,我们会继续关注白雁坑村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结束后,团队收到了多封来自受助家庭的感谢信。村民们的认可让队员们倍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投身公益、服务社会的信念。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学工部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让更多乡村学子受益。
此次“星火筑梦”小分队的实践活动,不仅为白雁坑村带去了政策温暖和文化活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实现了校地共赢。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和青年成长搭建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