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青译灯彩”国际传播实践团:从灯影连心看文化共鸣,从古村走向世界的深澳灯彩

杭州新闻 2025-08-22 23:33:00 4.2w阅
实践团队介绍

实践团队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青译灯彩”赴深澳古村国际传播实践团

指导老师:马丽、张冰

学生负责人:侯嘉霖

实践主题:第五大类【青荐·“杭州故事”的青春推介】

实践目的与意义

在全球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7月,浙江外国语学院“青译灯彩”团队怀揣让非遗灯彩走向世界的初心,抵达杭州市桐庐县深澳村。他们不仅挖掘这门古老技艺的文化根脉,更致力于搭建中外文明交流桥梁,探索面向国际受众的创新传播路径。团队聚焦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澳灯彩”,结合田野调查、手工体验、跨文化对话与双语传播,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与面向国际受众的表达路径,力求把中国地方文化以清晰、亲切的方式讲给世界听。

实践时间与地点

   7月17日至7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实践过程及成果

走进工坊,探寻匠心技艺

深澳灯彩曾在杭州亚运舞台多次绽放光彩,实践团深入深澳古村,拜访省级非遗传承人申屠飞东。在古朴工坊内,他们近距离观摩灯彩扎架、裁剪、糊金、彩绘、组装等核心流程,感受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团队成员体验非遗灯彩制作

团队成员运用视频录制与口述访谈同步采集制作流程与历史记忆,详尽记录灯彩的制作细节和文化价值。采访中,申屠大师娓娓道来技艺背后的家族记忆与村庄变迁。面对市场冲击与传承难题,申屠飞东坚守初心,感慨“有了灯彩才有了我的人生”。团队踏实调研为数字化保护奠定基础,充分体现了浙外学子担当文化守望者的责任与使命。

田野调查,留住文化印记

“深澳的‘澳’是指暗渠,先有水系,后有人家。”团队沿着古村的巷弄逐屋走访,从申屠氏宗祠到明清古建筑,从宋代暗渠到百年老茶馆,详细采集留存于梁柱、门楣、厅堂中的灯彩纹样与石雕木雕元素。如祥云、莲花、火焰灯影等,背后蕴含着“万象更新”“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

深澳灯彩“龙凤呈祥”

同学们将纹样进行符号化分类,比对不同场景下的灯彩造型与用灯礼仪,并配合口述核验,初步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深澳灯彩文化纹样档案,为非遗的系统保护和数字化留存打下基础。

中外牵手,搭建文明互鉴之桥

为增强非遗国际传播力,实践团特别邀请越南留学生竹生参与鱼灯扎制体验。她介绍了越南水灯节以大蒜、飞碟造型祈福的习俗,并指出与深澳灯彩“龙凤呈祥”寓意殊途同归。中外青年在工坊合作扎制的过程中,围绕两国灯彩的民俗内涵展开热烈交流——无论是漂浮水面的水灯,还是悬挂屋檐的彩灯,都寄托着人类对平安与团圆的共同愿望。

越南留学生进行文化分享

灯彩新光,让非遗走出村落走向世界

如何让深澳灯彩这一古老技艺“看得见、记得住、传得开”?实践团队以学科交叉为路径,给出了生动答案。艺术专业学生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融会贯通,打造出兼具美学韵味与传播辨识度的“深澳灯彩”视觉标识;中文、英文与文旅专业学生联手制作的双语影像,流畅而准确地呈现了“灯”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团圆、光明与希望的深层意义,显著提升了国际受众的认知与接受度。

目前,团队已把代表性纹样以平面设计图形式数字化存档,详实记录非遗制作流程及中外青年交流心得,预计推出8分钟微纪录片作为重要传播文本。作为长期成果,团队开发了面向国际参与者的灯彩非遗研学课程,旨在通过课程设计与运营,助力传承人实现知识反哺与经济增收,推动灯彩“活态”传承。

小组成员与申屠老师家人合照

“把承载希望的灯彩从古村送到世界舞台,是我们的使命。”实践团负责人侯嘉霖表示。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完善调研与影像作品,计划在“学习强国”、海外新媒体平台及校内外展览同步发布,并筹备“一带一路”主题灯彩巡展,以更多元的方式讲好“中国灯彩故事”。

此次实践既是一场追根溯源的文化行走,更是一次理论与实地融合的探索之旅。浙江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学子,以扎实的行动、国际化的视野和真挚的情感,在古朴村落与世界之间点亮了一条跨越文化与国界的传播之路。

实践团队成员合照


责任编辑:邹倩慧
审核:王厚明 陈浩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