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视频
临安历史悠久,传统优秀,文化积淀深厚,域内存着众多的古桥、古寺庙、古祠堂、古民居等建筑。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何氏宗祠。
提到何氏宗祠,就不得不说何氏的祖先,据何氏家谱记载:童家村的何氏是从淳安文昌迁徙而来,尊东晋时期何文建为淳安何氏的始祖,先后担任过宣城太守、益州刺史、吏部侍郎等要职,为人刚直不阿,王敦之乱时,因妻子姓王,受无辜牵连,不幸遇害。何文建在世时,因为朝纲不振,政出多门,多次辞官,而皇上一再挽留,不得不勉为其难。为了家族和子孙的安全,他在闲暇时四处寻找隐居之地,有一次从桐庐分水来到淳安舒村,见那里山青水秀,土地广袤,并且风水很好,于是带着家人搬迁到了舒村,并将舒村更名为富昌,希望子孙富裕昌盛。何文建遇害数百年后,何宗昌大,枝繁叶茂,后裔多有名仕贤达,因绩而被,便先后被宋、元两朝三位皇帝追封为昭利侯、灵顺侯、孚惠王。
在临安的历史长河中,东汉牧亭侯何腾算得上一位著名人物,他是刚才我们介绍的何文建的曾祖父,一千八百多年前,出生于侯王之家的何腾,从小习武,稍长学文,再参军打仗,凭军功晋升军司马、抚夷校尉、武陵太守、下邳太守等职。特别是在作战时营救了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的父亲孙坚而受到倚重。公元187年,何腾辞官携家眷渡长江到曾指挥作战过的於潜县受记乡牧亭村隐居,成为浙江何氏首位始迁祖,同年六月被勅封牧亭侯。
何氏宗祠堂号“敦伦堂”,意为知孝悌,序长幼。位于青山环抱,绿水萦回的临安区湍口镇童家村,其建筑年代重修碑记上有明确的记载: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之前,康熙初年废坏后重建,雍正年间又嫌朝堂狭小,由思贤、思达兄弟俩捐资扩建,并采用旧砖石砌筑而成。
祠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屋顶硬山造。总体布局为前中后三厅,厅与厅之间以天井和过廊相连。前厅:面阔三间,明间屋顶高出次间,设门廊。山墙边四柱三间,明间设楼,五架梁带前单步梁,抬梁穿斗混合式,三级马头墙。前天井:青石构筑,宽10米,进深4.6米。中厅:面阔三间,五架梁带后单步、前四单步、前四檩卷棚顶。明间设堂壁,上悬“敦伦堂”匾。后天井:青石构筑,中间设七级台阶,左右两侧设五级台阶。后厅:面阔三间,五架梁带前四脊卷棚顶,后单步梁,抬梁穿斗混合式。后单步置祖宗牌位,安装格扇门,上雕刻二十四孝。
宗祠构造上讲究科学性,横梁用料粗大,横梁上采用花梁承载,用花梁代替了抬梁,体现了工匠的智慧创造,既保证了梁架结构的安全稳定,又丰富了建筑的艺术特色。木石雕刻精美且内容丰富,柱础硕大而造型各异。2003年,何氏宗祠“敦伦堂”以其具有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被列为临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建筑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蚁虫危害,管理不当等原因,宗祠出现了多重危害,2016年由杭州市财政局和临安市财政局共同出资70万元对何氏宗祠进行了维修保护。
维修时,注重借鉴传统的修葺方式,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坚持使用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原做法,传承传统工艺。
对局部残损不影响安全的木结构采用墩接、剔朽挖补等措施进行维修。对严重腐朽、虫蛀而不能采用修补、加固等方法处理的木结构进行更换,严格按原有构件材质、尺寸、工艺及做法进行制作,最后加工成型,确保补配构件与原有构件相匹配,与原榫卯相吻合。对于不堪用的构件,专业雕刻师傅到施工现场,依照原有构件进行手工雕刻。对蚁虫危害严重的木结构,相关部门进行了专业的防治处理。
盖瓦时先用旧瓦,不足的部分依照原尺寸、原规格、原色泽补配,确保工程质量。墙体局部小破损及外鼓,采用原材料进行针对性的局部修葺,减少施工对原有墙体的干预。墙体破损严重或缺失的部分,有依据的修复原状。墙面上原有墨绘,以保持原状为主。
经过近半年的施工,完成了何氏宗祠的修缮工程,最大限度维系了宗祠的原有风貌和特色,消除了安全隐患实现科学保护的目标。经过修缮后的何氏宗祠,其社会效用进一步扩大既保留了何氏宗族祭祀先祖的传统功能又成为了村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何家还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毛狮子,青毛狮子相传起源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乾隆年间何氏十八兄弟因人丁兴旺,决定重建何氏祠堂,以示国泰民安,但在咸丰同治年间一场瘟疫席卷洪岭,一家何氏六兄弟全部病逝,整个村庄几乎一半外逃避灾,在村的年长者偶然听得扎狮子可以怔除瘟神,遂组织村民开始扎制青毛狮子,进行简单的驱魔拜神仪式,后来逐步发展成祈祷平安、送财递福的各类造型,并添加杂耍动作以增加艺术性趣味性。青毛狮子具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无论是狮子的制作、演绎、杂耍的代代相传,无图文资料可以借鉴,完全靠上一代人手把手地教下来,是湍口镇一带地区研究民俗的重要参考依据。青毛狮子能让观赏的人们看到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舞狮魅力,在带给人们喜庆的同时,也给人们送去构建美好生活的动力。
缮而遗其韵——修缮后还保留着建筑原有的韵味,取自于对建筑危害的认真勘察,排摸,对修缮方案的针对性,措施和实施项目施工过程的规范和严谨,这种做法值得今后所有古建筑修缮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