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微微 程振翼 首席记者 张磊
7日下午,由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学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教授主讲的“预见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直播公开课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火热开场。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范周教授畅谈未来十年中国产业未来可能迎来的发展变革,并对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积极乐观的分析判断。
范周教授是国内的知名的文化产业管理的专家,一周前,在北京举办的“见证:文化四十年” 跨年直播公开课上范周教授以亲历者的视角饱含热情地追溯重温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化消费从匮乏单一到丰裕多样的演变历程,在各大网络平台吸引了近6000万人次的阅读观看量,引起全国观众的强烈共鸣。本次讲座可以说是跨年夜公开课的“续集”,站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二十年的时间节点上,范周教授在总结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的基础上,对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变革进行了预判展望。
从1998年进入政府管理体系开始,中国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进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光辉历程。范周认为文化产业的特点首先就是轻资产,做文化产业它的固定资产相对来说比较小,第二个就是可复制性,第三个特点就是创意性,创意性当中有很多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中生有,还有就是渗透性,文化产业的很多内容可以和其他一起渗透,最后一个是高附加值。
发展20年之后,中国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甚至是“洗牌期”。范教授认为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端正心态,一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双效统一;另一方面也应当以更加宽阔的胸襟虚心学习海外经验,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脚踏实地,精雕细琢。“创新能力不能缺乏,创新是文化产业永远的核心,将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反思当中我们快消费时代如何慢思考。不能让点击量、阅读量的指挥棒在转移着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的慢思考。”他说。
来到杭州做演讲,他对这个城市也充满着感情,杭州文创在2017年实现增加值是3041亿元,增长了19%,占了GDP24%,“杭州在这个当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我最看重还不是注资,关键是杭州的文创的结构在全国有自己的特色。主要集中在数字产业上,这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创产业成为杭州2017年全市数字内容产业实现增加值最高的部分,这点是最值得杭州人骄傲的。”他认为结构上的特点是杭州文创产业的最大优势,“谈文创的时候我们杭州文化是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一个水平线上,某些领域是超越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所以这是杭州的底气。”
国务院批复中国区域中心发展只给了两个中心称号,第一是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第二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创中心杭州,范教授认为这两个国务院给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加强内涵式研究和对外普及性宣传。
因为台下坐的都是00后的大学生,在演讲中,范周更多把未来的趋势和他们分享,结合大量生动的实例,对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做出了7条预测判断:
5G技术的普遍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生活,数字文化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红利期;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催生文化产业中新业态;
互联网商业模式演进进入“下半场”,文化产业将进入“to B”时代;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养经济有望成为文创经济中的蓝海;
乡村建设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战场,乡村文化经济与消费将快速提升;
“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渠道;
慕课技术将进一步冲击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及相关产业。
本次讲座同样借助于互联网和融媒体技术,通过新浪E直播、花椒、映客等三个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在线收看的观众能与讲座现场一起进行互动,据统计讲座的直播观看量已经超过了40万人次。
编辑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