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防控日志|浙大一院医生口述:和妻子一周没见面了,微信回复要等24小时

杭州新闻 2020-01-27 19:52:00 1.2w阅

开栏语

疫情之前,他们逆流而上,站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勇敢、无畏是外界给他们的赞誉,平安、健康是他们内心最大的期盼,即日起,杭州市网信办、杭州日报、杭+新闻客户端推出善城·杭州志之《一线防控日志》系列报道。

作为省级唯一一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治定点医院,昨日,浙大一院紧急启动之江院区应急保障,30分钟安全转运新冠肺炎患者。

昨天,将新冠肺炎病人转运到之江院区后,王杰也一同过来。这是这大半个月以来,他离妻子瞿婷婷最近的一次,但即使离得那么近,两人还是没能见上面...

一对夫妻,在不能团聚的春节,为了与病毒对峙,一同奋战。

王杰

浙大一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第一批进入浙大一院庆春院区的隔离病房,给确诊新冠肺炎病人进行诊治,调整治疗方案,始终奋战与病毒对峙的一线。

瞿婷婷

浙大一院院感部副主任,负责此次疫情的防感工作。

 戳视频↑↑↑

今日记者实地探访浙大一院之江院区,请王杰述说与病毒零距离对峙的过程...

进了隔离病房

这是我离妻子最近的一次

1月19日,我在缙云县人民医院下乡,被科里电话紧急召回。
疫情到来,有病人收治到我们本院。我赶紧回杭,到家收拾了简单衣服,拖着小行李箱到科里。晚上,我接到通知,要进入隔离病房。
隔离病房就是确诊新冠肺炎病人治疗的病房。我知道这个消息,还挺淡定的。SARS的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我的研究生导师就是呼吸科主任周建英教授,当时她也进入隔离病房进行会诊。前辈就是这样的。
我电话和妻子瞿婷婷说了这个事情,她是院感部副主任,早我一步就忙开了,她只说了一句:“保护好自己。”
1月20日,我们穿着防护服,进入庆春院区9号楼隔离病房工作。大家工作时间很明确,三班倒,晚10点到早8点;早8点到下午3点;下午3点到晚10点。吃住全部在医院,医院腾出了病房,给一线医护居住。
虽和瞿婷婷在一个医院,但在这样一场硬仗之下,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没机会也没时间见一面。
不过我们还有点默契。只要不轮班,等十点多,我估摸着她回家的时候,我发给她微信:睡了吗?她回一句也是好的,好歹是每天报个平安。不过很多时候,再次回复都要24小时之后。
1月26日,之江院区启动应急保障,我们和所有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人全部转运到之江院区,这估计是我离瞿婷婷最近的一次,不过还是没见上。

穿防护服呆2个小时

人跟水里捞出来一样

战主场在隔离病房。
在这里,我们要对确诊病人进行病情观察,制定治疗方案,每天都有专家组对这些病人进行讨论。另外对于新接收的病人,给他们检查,病情判断等。
进出隔离病房,需要穿脱防护服。由于防护服为一体式,穿、脱都极为不方便。如果出来喝水一次,就需要脱掉防护服,再次进入要换上新的防护服,一套穿脱防护服以及消毒的流程走下来,像我这样动作很熟练的,起码需要40分钟
特别是脱防护服,防护服上可能有病人的飞沫,所以尽可能要动作要慢,可让飞扬的物质少一些。
我们知道防护服在武汉很紧缺,所以这里,能省一点就省一点。每个人都有了默契——在轮班前,不喝水。进入隔离病房,不因上厕所而出来。
医生进入病房前,要罗列所有可解决的问题,一进入病房后,要确认病情、和病人谈话、安抚病人。病房里温度高一点,取暖器开得足,防护服穿着会很闷。有人做过测试,普通人穿着防护服20到30分钟,就会出现呼吸不顺畅,有缺氧的感觉。
最长时间那次,我穿着防护服在病房里呆了2个小时。出来后,面屏上都是雾气,浑身和水里捞出来一样,感觉人都要虚脱了。
比我们更辛苦的是护士,她们需要更长时间呆在隔离病房里,给病人抽血化验,挂盐水,很多护士脸上都有了压疮。
随着现在危重病人送来之江院区,之后我们进出隔离病房的频次肯定会越来越高,呆的时间越来越长。
我们这一批医生都很乐观,很有信心。要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断有新的医生加入到我们队伍中。现在每一组都有3-4个医生,共有6组,再上级还有传染科专家待在病房,随时可以进行病情讨论。
不知道这场硬仗什么时候可以打赢,相信这一天不远了。

很多病人按铃

不是因为病情而是焦虑

在隔离病房,病人有问题是可以按铃的。但很多病人按铃,不是因为病情变化,而是因为焦虑。
体温为什么没有退?咳嗽为什么厉害起来?呼吸有点急了!
有些症状的确是新冠肺炎带来的,但更多是焦虑。所以心态很重要。
我发现,从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到现在,很多病人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对这种疾病也有一种理解的过程。
在病房里,病人可以和亲人视频聊天。不少是年轻人,20岁到40岁,年纪大些的有60多岁。很多病人开始症状不重,但慢慢影像学检查,病情有所进展。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积极的治疗。
如今,最开心的是希望看到病人肺部渗出部分被慢慢吸收了,病情没有往前进展,白细胞、炎症指标趋于正常了,最关键的是病毒检测阴性了——这些都是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的标准,这些指标都需要时间。
作为呼吸科的医生,有一点我一定要告诉大家,不管哪种肺炎,死亡率都高。但心态要摆正,同时牢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我相信,发热门诊量会慢慢下来,行走传染源能区别出来。只要传染源减少,感染的概率会减少,疫情总会结束,我们就会安全健康回家。

“老公,加油”

我们两个人都是医生,我深知这是王杰的责任。开始知道他去隔离病房,我不是很担心,只是简单叮嘱“要保护好自己。”

但后来慢慢知道,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比较强,的确有些担心。我自己是做院感工作的,但即便担心,想要每天通个电话,我还是要来了王杰的排班表,如果他在隔离病房工作,就不打电话,因为手机不能带进去,会有污染。

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我们大后方的保障工作一定要扎实。给王杰打电话的过程,也是了解有没有防护缺陷的过程,让前方的战士,安全些,更安全些。

抱歉,没有大家想得那么感性。孩子很小,很想爸爸。大家工作都很忙,我们需要给支援的同事、新排班的同事,传递最新的方案和防护知识,反复叮嘱。

我们努力为前线的兄弟姐妹多一份安全的保障。

老公,加油!

记者 柯静 李维和

制图 张妍

通讯员 王蕊 朱诗意 胡枭峰


编辑 姚容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